“党建+”模式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践
何建新 林小艳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武汉 4300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武汉 430000
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在引领校园文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育人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因内容单一、方式固化,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党建+”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探索,通过将党建与高校核心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创新性转型。通过深化“党建+”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党建+”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创新内涵
(一)“党建+”模式的理论渊源
“党建+”模式并非凭空提出,而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深厚的理论土壤[1]。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为“党建+”模式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下,党组织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为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党建+”模式的理论起点。此外,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特别是协同创新思想的借鉴,使“党建+”模式更加注重资源整合与跨部门协作。协同创新理论强调通过跨界合作提升组织效率,这一理念为“党建+”模式注入了现代化管理思维,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参考。通过综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党建+”模式在传承党的优良作风与工作方法的同时,突破传统的单一党建模式,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党建+”模式的理论渊源还包括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术创新理念,“党建+”模式拓展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边界,不仅关注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重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融入党建内容,以实现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双向互动。这种理论上的综合,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探索党建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二)“党建+”模式的创新内涵
“党建+”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内涵和深度的融合方式。相较于传统党建模式,“党建+”模式强调党建工作与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度结合,从而实现党建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在外延上,“党建+”模式通过将党建融入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等核心工作领域,形成了党建工作全方位嵌入学校发展战略的局面。例如,高校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党建元素、在科学研究中设置党建主题项目、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调党建文化氛围,推动了党建工作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型。
在内涵上,“党建+”模式注重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自我革新。在这一模式下,党建工作不再局限于党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而是成为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服务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这种内涵上的创新,使“党建+”模式不仅关注党的建设本身,更致力于通过党建工作推动高校整体发展的质量提升。具体而言,“党建+ ”模式强调党组织在制度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使党组织的作用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这不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党建+”模式的制度与组织创新
“党建+”模式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党组织运行机制的优化上。传统的党组织运行模式往往存在管理流程僵化、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2]。而“党建+”模式通过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办法,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例如,一些高校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制定动态的党建目标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需求调整党组织的重点工作方向。通过这种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显著提高了执行力和组织效能。
在组织层面,“党建+”模式促使基层党支部从传统的单一职能向综合型服务平台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党支部不仅承担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还在教学管理、学术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核心作用。通过与其他部门的跨部门合作,基层党支部能够整合资源,形成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例如,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党支部可以将党建工作融入科研团队的日常活动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通过与学生事务部门的联动,党支部能够将党建工作嵌入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中,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和能力。
“党建+”模式的制度与组织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制度层面,通过动态调整和绩效考核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科学的运行框架;在组织层面,通过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实现途径。这些创新措施不仅强化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还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驱动,赋予了高校党建工作更多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
二、“党建+”模式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模式融入教学与科研的实践
高校将“党建+”模式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一体。在教学方面,“党建+”模式以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各学科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党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理论上的升华,也在思想层面上增强了对党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归属。思政课程中的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可供指导当下实践的智慧。
科研领域同样成为“党建+”模式的重要实践场域。高校通过设立党建主题研究项目,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党建相关的学术研讨,促进了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相互结合。科研工作者在参与这些党建课题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还将理论创新成果运用到党建工作实践中。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党员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党性修养与使命意识。在实践中,“党建+”模式的融入使得教学和科研成为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支撑点,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在师生中不断深化,促进了高校党建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党建+”模式推进师生服务的创新
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是“党建+”模式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党组织围绕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体系。在教师服务方面,党组织以专题培训为抓手,帮助教师党员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党组织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党员凝聚在一起,促成了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与此同时,党组织还为教师提供科研政策指导,为科研项目申报、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环节提供支持和帮助,减轻了教师党员的行政负担,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教学与科研。
在学生服务方面,“党建+”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党员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高校党组织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强化了他们对党的历史、理论与精神的理解。在社会实践方面,“党建 ⋅+ ”模式支持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也使得基层党组织通过服务育人、服务成长的方式更好地履行了自身职责。通过这一创新实践路径,党组织在师生中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度和亲和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更贴近师生需求。
(三)“党建+”模式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建+”模式实践路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党组织通过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党组织借助文化讲座、校史展览、红色主题艺术活动等形式,使党的理论和精神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传递到师生心中。这些活动形式生动、内容深刻,使师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增强了党组织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党建+”模式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党组织通过引导师生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调研,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这种实践路径不仅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和接地气,也为学生党员提供了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党员既巩固了对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也切实增强了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李雪莹.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 .+ 党员先锋队党建工作模式[J].智库时代,2019,(31):95-96.
[2]曹伟,刘欢.“智慧党建”模式下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287-289.
第一
作者简介:何建新(1976.02--)男,汉,湖南省南县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
作者简介:林小艳(1983.09--)女,汉,湖北江陵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项目课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建研究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22DJ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