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作者

段应飞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其混凝土结构长期承受水流冲刷、水压作用、干湿交替以及复杂地质环境带来的各种应力与侵蚀。传统混凝土材料在应对这些严苛工况时逐渐暴露出耐久性不足、强度增长有限等缺陷。新型材料凭借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介入水利水电混凝土结构领域,有望突破现有局限,开启工程性能优化新篇章,确保水利水电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与水资源调控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纤维增强材料在水利水电混凝土中的应用

(一)作用机理

纤维增强材料如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以其高抗拉强度均匀分散于混凝土基体中。当混凝土受拉产生微裂缝时,纤维凭借桥接作用,横跨裂缝两侧,传递应力,阻止裂缝进一步扩展,将宏观裂缝细化为微观裂缝,从而显著提高混凝土的韧性与抗裂性能。例如,钢纤维与混凝土间的良好粘结力使其能有效承担拉应力,在混凝土开裂初期就发挥约束作用;聚丙烯纤维因化学惰性和表面特性,既能抑制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又能在硬化阶段辅助提升整体韧性。

(二)应用实例与性能提升

在某大型水电站大坝的溢流面修复工程中,采用掺加钢纤维的混凝土。相较于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了 15%-20% ,更关键的是其韧性指标大幅提升,冲击韧性提高约 50% 。在经历多次高速水流冲刷后,表面磨损量仅为普通混凝土的 1/3,有效抵抗了水流的冲蚀破坏,延长了溢流面的使用寿命。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则常用于水闸薄壁结构,其抑制早期裂缝的效果显著,使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减少了渗漏隐患,在长期浸没水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整体性。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纤维分散均匀性是一大难题,易出现团聚现象,影响增强效果。这需要优化搅拌工艺,如采用多级搅拌、添加纤维分散剂等方法。同时,纤维与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有待强化,可通过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如镀覆特殊涂层、刻蚀处理等,增进纤维与水泥浆体的化学与机械咬合,充分释放纤维的增强潜能,提升混凝土综合性能。

三、纳米材料在水利水电混凝土中的应用

(一)作用机理

纳米材料如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等,具有极小的粒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能高度填充水泥颗粒间的空隙,优化微观结构。一方面,它们作为晶核加速水泥水化进程,生成更多水化产物,填充孔隙;另一方面,与水泥浆体形成化学键合,增强界面过渡区,提升混凝土致密性,进而改善强度、耐久性与抗渗性。以纳米二氧化硅为例,其表面的活性硅醇基可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具有胶凝特性的水化硅酸钙,强化结构整体性。

(二)应用实例与性能提升

某水库输水隧洞衬砌工程应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混凝土。结果显示,混凝土的 28 天抗压强度相比基准混凝土提高了 20% 以上,渗透系数降低两个数量级,有效抵御了地下水的侵蚀。在长期潮湿环境下,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速率显著减缓,保护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确保输水隧洞结构安全,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纳米材料成本相对较高,且由于其表面能大,易团聚,在混凝土中难以均匀分散,影响改性效果。为此,研发高效且经济的纳米材料分散技术迫在眉睫,如采用超声分散、表面活性剂复合分散等手段;探索低成本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或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制备纳米级活性材料,在保证性能提升的同时控制成本,推动纳米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四、高性能外加剂在水利水电混凝土中的应用

(一)作用机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领域,高性能外加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涵盖的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等各类外加剂,各自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为优化混凝土性能开辟了多元路径。

减水剂作为常用的高性能外加剂之一,其作用原理精妙绝伦。当减水剂加入到水泥与水组成的体系中后,其分子会迅速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一方面,减水剂分子所带的电荷产生静电斥力,使得水泥颗粒相互排斥,避免团聚;另一方面,减水剂分子的长链结构在水泥颗粒间形成空间位阻,进一步阻碍颗粒靠近。这双重作用促使水泥颗粒在水中分散得更为均匀,原本被水泥颗粒包裹的水分得以释放出来。如此一来,在不额外增加用水量的情况下,混凝土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工作性大幅提升,这对于诸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复杂结构的浇筑成型至关重要,能够确保混凝土顺利填充模板的各个角落,避免出现孔洞、蜂窝等质量缺陷。

引气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为混凝土内部引入无数微小封闭气泡。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引气剂分子定向排列在气液界面,降低表面张力,促使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稳定存在于混凝土体系内。这些气泡均匀分布,极大地改善了混凝土的内部孔隙结构。当混凝土遭遇寒冷地区频繁的冻融循环时,冰晶在形成与生长过程中需要占据空间,此时气泡就如同一个个“缓冲气囊”,为冰晶膨胀提供了额外的空间,有效缓解了内部应力,避免混凝土因冻胀而产生裂缝、剥落等破坏现象,从而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延长其在寒冷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缓凝剂则像是混凝土水化进程的“调节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如大坝主体结构,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会释放大量热量,且热量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极易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进而引发温度裂缝。缓凝剂通过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延缓水泥水化产物的形成速率,使得水化热释放过程变得平缓、持久,延长了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这就为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散热创造了充足的时间窗口,确保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相对均匀,有效防止因温度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保障了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已展现出显著提升性能、延长寿命、节能环保等诸多效益。从纤维增强韧性到纳米材料优化微观结构,从高性能外加剂调控工作性到新型骨料拓展功能边界,各领域协同创新推动行业进步。然而,当前仍面临材料成本、分散技术、兼容性等挑战。展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持续发展,跨学科融合将催生更多高性能、低成本、易施工的新型材料;智能化制备与施工技术将精准管控材料性能与工程质量;绿色可持续理念将贯穿始终,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助力全球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刚。新型纤维材料增强水利水电混凝土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3(07):37-40.

[2]孙晓峰。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3(0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