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马志刚
浙江崇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325200
引言
传统住宅建筑因高能耗、高污染问题面临转型压力。绿色节能技术以生命周期评估为核心,通过可再生能源集成与低碳材料替代重构施工范式。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节能率提升,更通过模块化施工缩短工期并降低扬尘污染。当前,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绿色施工技术从单一节能向多系统协同优化演进,成为住宅建筑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
1 住宅建筑工程的特征
住宅建筑工程具有明确的结构体系特征,常见结构类型包括砖混结构(由承重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楼板组成,抗震性能较弱)、框架结构(梁柱承重体系,空间布局灵活,适用于高层)及框架 - 剪力墙结构(结合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受力,提升抗震性)。其设计需考虑开间与进深(影响采光与通风)、层高(决定空间舒适度)等参数,并采用预制装配式构件(如空心楼板、加气混凝土砌块)提升施工效率。外围护结构常配置保温隔热层(如聚苯乙烯泡沫、岩棉板)及断桥铝门窗以降低能耗,体现节能设计理念。
2 住宅建筑工程采取绿色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住宅建筑工程采用绿色节能技术的必要性体现在:通过高性能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如岩棉板、聚氨酯泡沫)降低建筑热损失,结合光储直柔系统集成光伏发电与柔性供电,减少 50% 以上综合能耗;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减少施工扬尘和模板损耗,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和中水回用技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通过全生命周期能耗评估优化设计,推动建筑碳排放强度降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3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3.1 绿色节能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3.1.1 墙体材料
在住宅建筑中,绿色节能墙体材料的选择需优先考虑热工性能与资源循环性。推荐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其轻质多孔结构可降低建筑自重并提升保温效率;或岩棉复合板,通过纤维增强技术实现 A 级防火与高效隔音。工业废渣基材料如粉煤灰蒸压砖,可替代 30% 水泥用量,减少 CO2 排放。对于装配式建筑,预制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集成保温层与结构层,施工效率提升 40% 。光催化自洁涂料结合 TiO2 纳米技术,可分解污染物并降低维护成本。选材需满足《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兼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与施工适配性。
3.1.2 屋面与门窗材料
绿色节能屋面与门窗材料的选择需兼顾热工性能与环保性。屋面材料优先采用种植屋面系统(含膨胀蛭石轻质介质层和聚脲防水涂料),结合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柔性薄膜组件,实现隔热发电双功能;或选用挤塑聚苯板(XPS)(导热系数 ⩽0.035W/(m⋅K) )及喷涂硬泡聚氨酯(导热系数 0.024W/(m⋅K) ),提升保温性能。门窗材料需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隔热条宽度 ⩾39mm )搭配Low-E 中空玻璃(传热系数 ⩽1.5W/(m2⋅K) ),并配置三元乙丙密封胶条确保气密性 ⩾8 级。同时,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 0.008W/(m⋅K) )与光催化自洁涂料可降低维护成本,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传热系数及遮阳系数的严苛要求。
3.1.3 环保认证与质量控制
绿色节能材料的环保认证与质量控制需遵循生命周期评估及低VOC 排放标准,优先选择通过 LEED、BREEAM 或中国绿标三星级认证的材料。质控需结合ISO14064 碳排放管理与ISO50001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原材料成分光谱分析、生产流程在线监测及成品抗压 / 导热性能测试,确保材料符合《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的 ΔA 级防火、循环利用率 ⩾30% 等指标。施工现场需执行进场复验与污染物释放检测,保障全流程环保合规。
3.2 施工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
3.2.1 地基与结构施工
在地基与结构施工中,工艺优化通过复合地基基础和深基坑支护技术提升承载力,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实现高精度成孔(扭矩 220kN⋅m ,深度 70m)o 结构体系创新引入框剪结构与装配式钢 - 混凝土组合节点,结合 BIM 数字化协同设计优化受力模型。技术创新层面,模块化施工缩短工期 30% ,真空深井降水技术(单井降水深度 25m )控制地下水位,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分析应力与变形,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
3.2.2 保温一体化技术
保温一体化技术的工艺优化聚焦免拆复合模板体系,采用 FS 复合挤塑聚苯板作为外模板,通过整体式钢框背楞加固实现结构 - 保温同步成型,消除空鼓脱落隐患。创新引入 CL 网架板预制装配技术,将钢丝网架夹芯板与现浇混凝土结合,形成无热桥复合剪力墙,结合自密实混凝土分层浇筑(液面差⩽500mm )控制保温板位移。同时运用 BIM 三维排版技术优化模块化安装,并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调控施工参数。
3.3 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技术
3.3.1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高效管理与循环技术需融合水夹点分析与智能监测系统,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实现污水深度处理,结合反渗透脱盐工艺(膜寿命 >8 年)提升回用率。工业领域采用零排放技术,如钢铁冷轧废水物化 - 生化 - 膜集成工艺,并运用电化学除垢技术优化循环水系统。区域层面推广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与 BIPV柔性薄膜组件结合,实现再生水生态补给与能源协同。市政系统依托梯级利用模型,集成Low-E 中空玻璃节水设备及三元乙丙密封胶条,确保全流程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3.2 能源节约与可再生能源
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技术需融合智能微网架构与多能互补优化模型,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光伏 - 储能耦合)提升能源自给率。可再生能源领域重点布局碲化镉薄膜光伏(光电转换率 ⩾19% )与双馈式风电机组(低风速切入≥ 3m/s),结合 BIPV 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能源生产与建筑功能协同。节能技术层面,采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系统(热效率 >12% )及相变储能材料(潜热≥ 180kJ/kg)实现工业余热梯级利用。同时依托虚拟电厂(VPP)调度算法聚合分布式资源,通过需求侧响应机制优化电网负荷曲线,满足《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对非化石能源占比 ⩾25% 的约束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节能施工技术通过装配式工艺创新与智能化管理,已实现住宅建筑能耗强度下降与生态效益提升的双重目标。未来需强化政策激励与技术迭代,同时完善施工人员培训体系以突破技术落地瓶颈。通过全产业链协同与区域能源系统整合,绿色住宅将加速从示范项目向规模化应用拓展,为城乡建设低碳化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戚孝俊 . 试析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散装水泥 ,2024,(06):56-58.
[2] 谭 超 . 绿 色 节 能 施 工 技 术 在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J]. 黑 龙 江 科学 ,2024,15(22):151-153.
[3] 孙巧芳 . 住宅建筑绿色施工中节能减排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J]. 居舍 ,2024,(34):46-49.
[4] 喻心伟 .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实践 [J]. 价值工程 ,2024,43(32):128-131.
[5] 杨志高 . 绿色节能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2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