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主任工作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欧阳点雅

岳阳市岳阳楼区东站中学

1 树立榜样,发挥班主任引领作用

初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既要科学调整工作态度,又要合理优化工作意识,以此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心理素质 [1]。例如,在教育日常中,难免会遇到调皮、捣乱的学生,若是因为学生行为失当而生气,或者采取简单批评,可能会对学生性格塑造与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需转变教育姿态,对于学生保持高度的耐心,通过正向引导,同时以自己稳定的情绪状态给学生作出示范,以此改善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另外,班主任需要主动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掌握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技能,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后续融合性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注学生个体,个性化心理指导

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敏锐捕捉学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对于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学生,如性格过于内向、近期学习成绩波动较大或情绪低落等情况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与他们进行单独谈话,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烦恼。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分享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感受,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 精准洞察,把握心理动态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迹可循,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及时察觉问题萌芽,助力学生维持良好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这就要求班主任多管齐下收集学生信息,精准感知其心理波动。通过日常的细致观察,班主任能留意到学生行为举止的异常变化。比如原本积极互动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常独自发呆;一贯守时守纪的学生,近期却频繁迟到、作业质量变差,这些细微改变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体现。班主任可制定观察记录表,定期记录学生行为,以便及时察觉异常趋势。与学生交流同样是洞察其心理的关键途径。班主任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深入交谈,巧妙运用倾听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从而敞开心扉。

4 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在集体层面,可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团队协作游戏等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创设“正能量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交流成长故事,这既能增进同窗情谊又营造温暖氛围。在能力培养方面,需系统教授实用的情绪调节技能,如腹式呼吸法、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具体方法,并设置情境模拟、案例研讨等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压力应对策略。这种 " 氛围营造 + 能力培养 " 的双轨模式,既能打造安全温馨的班级共同体,又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5 家校联合,助力学生心理健康

在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家庭,及时有效与家长交流互动,引导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班主任配合,针对性、系统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愿意接受,由此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师需要定期、定时进行家访,组织家长会,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告知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让家长能够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班级内不会主动发言和交友,与同学难以合作、互动,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需要及时开展家访,将家访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鼓励家长配合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鼓励赞扬,少批评指责,逐步改善学生的性格与行为,让学生能够大胆、主动与同伴交流互动。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课程、活动以及测评,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间的积极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初中班主任应与家长保持紧密沟通,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护航。此外,初中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 金姗姗 . 用心育人健康成长——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 名师在线 ,2024(18):88-90.

[2] 刘小胖 . 为心灵护航——浅谈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J].教育界 ,2024(5):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