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

作者

倪兴隆 陈璇竹 白瑞 王远鹏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眉山 620860

绪论:

2024 年 6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 2024 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这些政策导向对承担育人职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黄炎培作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社校融通”“大职业教育主义”等思想强调教育与实践融合、学校与社会协同,为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导向。“双师型”教师作为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评价应体现教学、技能、行业经验与职业素养等多维度要求 [1]。现有研究多聚焦教育设计,忽视思想支撑,未能有效融合黄炎培教育思想。因此,本文立足四川实践,借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旨在构建一套科学性、适切性与可操作性兼具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为地方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黄炎培思想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手脑并用” “知行合一” “社校融通”“大职业教育主义”等。首先,其“手脑并用”理念直指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教师应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双重能力,为评价体系中“能力本位”维度的设计提供了坚实依据。其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主张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要求评价过程从静态结果转向动态过程,体现发展性与持续改进。最后,“社校融通”思想突破传统封闭评价模式,强调教育不应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应服务于社会、依托于社会、发展于社会。最后,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职业学校或教育界,而需与职业界及全社会活动相结合,通过沟通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2]。黄炎培思想在价值导向、能力标准、评价维度与路径设计等方面,为当前“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系统化、实践性强的理论基础,有利于破解当前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化、静态化等突出问题。

二、四川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评价标准单一,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多元能力

四川省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评价标准的设计上仍将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经费、课时量等显性、量化指标作为核心评价依据,这类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往往忽视了教师在实践教学、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例如,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指导能力、技术技能转化成效以及与行业对接的教学能力等,并未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偏重学术性、忽略实践性的评价标准,与职业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与深化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评价机制滞后,过程管理与结果运用脱节

目前,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仍以校内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外部实践主体参与不足,导致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与产业适应水平。评价过程主要依赖学生评教、年终述职等静态、总结性考核,缺乏对教师在教学与实践全过程中的动态跟踪。例如,教师在企业挂职期间的技术创新、教学成果转化等重要表现,常被遗漏,未形成持续、闭环的评价体系。在结果运用方面,评价多被用于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缺乏与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如未能有效指导培训规划、岗位晋升及薪酬调整,评价数据未反哺教学改进与政策优化等,削弱了评价的引导作用和激励效能。

(三)激励措施不足,教师发展动力与积极性不强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积极性和保障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四川高职院校在激励措施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共享相同的晋升通道,评价结果在职称评定、绩效分配中缺乏差异化体现,未能体现“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中的特殊贡献,造成教师岗位发展空间受限,影响其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价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设计,其在课程开发、技能培训、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常被忽视,未纳入学校评价与激励体系。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仅作为职业晋升的条件,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鼓励,进一步压缩了此类人才进入教育体系的动力[3]。

(四)区域特色融合度低,评价体系与地方产业脱节

当前,多数四川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未能嵌入四川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的技术要求,使得教师参与本地企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区域发展的成效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与量化体系,弱化了“双师型”教师评价在支撑地方经济中的实际功能。同时,四川省尚未建立统一的教师评价框架,不同地市推进改革进程不一、标准不一,经验难以统一推广,形成“碎片化”发展格局。在一些新建和地处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受限于经费紧张、信息平台缺失等现实条件,难以推行覆盖面广、标准明确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剧了省内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路径设计

(一)理念层面:确立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

评价体系构建应以“能力融合+多元参与 + 区域导向”作为核心原则。能力融合强调“双师型”教师需兼具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指导能力,评价应覆盖“教”与“做”两个维度;多元参与则倡导校内外多主体共建共评,引入企业导师、学生反馈、同行互评等多方视角,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区域导向体现服务地方产业的目标,确保评价内容与四川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

(二)框架层面:构建多维评价结构

在总体框架设计上,设置“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科研成果”等五大核心评价维度,形成覆盖全面、层层递进的评价体系。其中,“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评价基准,应突出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教学能力”需聚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学生学习成果;“实践能力”与“双师型”教师特色密切相关,重点考察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技术研发、岗位挂职、技能竞赛指导等方面的成绩,强调其职业适应性和技术引领力;“社会服务”维度则关注教师在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产教融合等服务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实际效果,体现教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科研成果”不仅包括传统学术研究,也应兼顾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专利申报等内容,鼓励科研与实践结合,提升评价的现实导向性和创新性。

(三)操作层面:制定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方法上,评价体系应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多元化手段更全面地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 [4]。定量方面可采用课时量、科研成果、技术转化数量等可量化指标;定性方面则通过教学观摩、随堂听课、教学反思、成果展示、教师访谈、同行评价等方式,深入挖掘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表现、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素养。权重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类型教师岗位职责差异进行动态调整,如专任教师侧重教学能力与科研成果,企业兼职教师强调实践能力与技术贡献,实训指导教师重点考察技能传授和操作规范指导等内容。

(四)保障层面: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与制度保障机制

为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落地性和合理性,要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与保障机制建设。为此,一方面,应构建系统化的结果反馈与监督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职业调整、职业培训及发展机会紧密结合,明确指导,激发教师的职业动力与教学积极性。同时,细化评价保障实施细则,规范操作流程,建立过程性监督机制,确保评价过程的透明性与公正性机制。另一方面,应依托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数据收集、分析与管理的效率,为评价提供牢固的数据支撑,从而提升整个保障机制运行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为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四川高职院校的应用路径与具体对策

(一)健全评价参与机制,增强体系运行的协同

当前四川高职院校评价主体相对集中于行政人员,缺乏企业、行业和学生等多元视角的有效参与,导致评价结果较为片面。为提升体系运行的协同性,应构建“校内主导、校企协同、多方参与”的多层次评价机制。一方面,校内应整合教务、人事、科研等部门职能,形成评价合力;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参与实践能力评价,通过明确参与标准、评价职责和权重分配,确保评价环节专业、透明、有效。同时,建立学生全过程反馈机制,将其对课程实效、实践指导等方面的意见作为重要补充。构建多方主体协作、职责分工明确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推动评价体系从“单一评判”向“多元共评”转型,提升评价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导向力,实现教师发展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 [5]。

(二)实施试点示范,推动分步有序的推广体系建设

实施试点示范、推动分步有序的推广体系建设,是提升“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落地效能的重要策略,有利于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体系。应优先选择产业基础良好、改革动力强、具备区域引领能力的高职院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探索评价体系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适配模式。试点过程中,应重点提炼可迁移、可复制的核心评价框架与操作流程,为后续推广提供标准化模板。在首批推广阶段,可依托区域职教联盟,统筹共享企业导师资源库、教学数据平台、技术成果档案等,降低其他院校制度复制与运行成本。对于新建院校或偏远地区学校,应通过省级专项经费、项目倾斜等方式给予充分支持,提升其平台建设与制度承接能力。

(三)促进跨校协作,强化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在四川省高职教育体系中,评价机制的建设不应是各校“单打独斗”的孤立实践,而应依托区域联动与集体智慧,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院校之间可通过评价案例交流、成果展示、技术平台共建等形式,打破信息壁垒,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一方面,优势高校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和实践评价等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可通过“结对帮扶”“区域联盟”等方式向中小院校辐射推广;另一方面,各校也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布局,在借鉴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实现评价的持续优化与改进

评价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应通过数据跟踪、过程反馈与周期性评估,构建常态化的动态监控机制,实时掌握评价指标的适应性与执行效果[6]。通过大数据平台采集教学实绩、企业反馈、学生就业质量等信息,实现评价数据的精准分析与动态调整,确保评价内容与技术发展、产业需求同步更新。同时,监控结果应反哺体系设计,推动评价内容、方法和权重的持续优化,不断增强对学生发展、企业需求与社会效能的正向引导。最终,形成一套科学闭环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评价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四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构建了结构清晰、操作可行、保障有力的评价体系路径,回应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对教师评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双重需求。创新之处在于将“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社校融通”等思想系统融入评价理念与实施路径之中,推动职业教育评价从“技术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受限于研究侧重理论构建,尚缺乏深入的实证数据支持与广泛的实践验证。未来应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区域研究试点,推动框架落地、机制运行与平台建设的协同发展,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与保障机制建设,力求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红伟 , 金香 , 赵建军 . 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路径构建研究——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实践探索与模式解析 [J]. 鹿城学刊 ,2025,37(02):97-100.

[2] 吴荣波 . 黄炎培职教理念下铁道运输类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素养提升策略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3):55-57.

[3] 张金玲 .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基于四川高职现状分析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11-14.

[4] 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优化研究——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为例

[5] 马士良.“双师型”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 公关世界,2025,(1

[6] 张凯, 丛淑芹, 徐静钰, 等.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多维作用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16):101-104.

课题项目:本研究项目来源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 年研究课题“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MBXH24YB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