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科技教育加法的思考与实践
叶永莉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初级中学校
引言 近年来,随着" 双减" 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重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的 " 加减法 " 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农村初中而言,科技教育既是短板,也是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初中如何在" 双减" 政策背景下,通过创新性的科技教育" 加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振兴培养科技人才。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农村初中科技教育的现状和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首先阐述了 " 双减 " 政策与科技教育 " 加法 " 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农村初中科技教育的现状,接着重点论述了课后服务中科学类选修课程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相关策略的有效性。
一、" 双减" 政策与科技教育" 加法" 的关系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创造空间。这一政策不仅要求做”减法”,更强调做好”加法”。对于农村初中而言,科技教育”加法”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
科技教育"加法"的内涵丰富,不仅包括课内科技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更强调课外科技活动的拓展和创新。[1]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科学类选修课程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 " 加法 " 不是简单的增加课时或内容,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实现科技教育的提质增效。
二、农村初中科技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农村初中科技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实验设备陈旧,科技类图书资料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科技教育的需求。其次,农村初中科技教育还面临着学生基础薄弱、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再者,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课后服务中科学类选修课程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为农村初中开展科技教育 " 加法 " 提供了重要平台。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科学类选修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农业科技、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等主题课程,将科技教育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 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来校授课,同时选派教师参加科技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科技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动员有科技特长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将闲置教室改造成科技活动室,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等。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引进先进的科技教育设备和资源。还可以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校外科技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最后,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其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创新项目等活动,并将其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成效
“田园科创工坊”——农村初中科技教育与乡土资源融合实践
(一)背景与挑战
1. 政策背景: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学习。[2] 农村初中面临资源有限、科技教育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
2. 学校特点:
我校处于农村初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校内无专业科技实验室,但周边有丰富的农田、山林、小型合作社等乡土资源。
(二)实施路径与创新点
1. 课程设计:乡土资源科技化
- 项目主题:
智慧农业小实验:利用低成本传感器(如土壤湿度检测仪)监测农田数据,结合数学建模分析作物生长规律。
生态循环系统设计:研究家庭沼气池、鱼菜共生系统,探索能源与生态的循环利用。
- 学科融合:
将物理(力学、能源)、生物(光合作用、生态链)、数学(数据分析)等知识融入项目,替代传统课后作业。[3]
2. 课后服务:科技兴趣工坊
-“农具改造家”社团:
学生用废旧材料改造传统农具(如制作省力杠杆式施肥器),学习机械原理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自然探索者”户外课:
在农田中开展“昆虫习性观测”“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用手机拍摄微纪录片,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资源整合:校企社协同
- 本地合作社合作:
邀请农业技术员讲解无人机播种、智能大棚技术,学生参与设计简易“温室自动通风模型”。
4. 评价改革:成果展评代替考试
- 学期末举办“田园科技博览会”,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如实物模型、数据报告、解决问题方案),由教师、家长、合作社代表共同评分。
5. 启示
农村科技教育无需盲目追求“高大上”,可立足乡土资源,将“解决问题”作为核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科技改善生活”的力量,真正实现“双减”政策倡导的实践育人目标。
(三)政策目标达成成效
1. 减负增效显著
课业压力减轻:通过“项目式学习”替代传统作业,学生书面作业量减少30%~40% ,学习重心转向实践探究。
学习兴趣提升: 95% 的学生表示“科技工坊课程比传统课堂更有趣”,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2. 五育融合深化
劳动教育与科技融合:学生在农田实验中既掌握科学方法(如数据分析),又体验劳动价值(如节水装置的实际应用)。
美育与创新结合:通过拍摄科技微纪录片、设计模型外观,提升审美与表达能力。
(四)学生发展成效
1. 核心素养提升
科学探究能力: 80% 以上学生能独立设计简单实验(如土壤酸碱度测试),并撰写研究报告。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农具改造”“生态循环设计”等项目,学生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发现并解决真实问题”。
2. 乡土认同感增强
科技赋能农业认知:学生从“逃离农村”转向“用科技改造家乡”,如设计“智能防鸟害装置”保护果园。
传统文化传承:在“传统农具数字化测绘”项目中,学生访谈老农,用3D建模技术复原濒临失传的耕作工具。
经过一年的实践,该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显著提升。在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首次获得奖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科技教育 " 加法 " 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结论
在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通过创新性的科技教育 " 加法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结合农村实际,开发特色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实践证明,通过课后服务中的科学类选修课程与活动,可以激发农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科技人才。
未来,农村初中科技教育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科技教育条件;学校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家长要提高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为农村初中科技教育提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教育的 " 加法 ",推动农村初中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海鸥 , 侯海冰 . 新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综述[J]. 高教探索,2024,(06):15-21.
[2] 左秀芳. 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突破困境、走出误区?[J]. 河北教育( 德育版 ),2024,62(07):18-19.
[3] 王海兰 .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23):89-9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