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管控措施

作者

谭智明 曹田水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贵州省贵阳市 550081

一、引言

隧道作为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越山脉、江河等复杂地形时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复杂地质条件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地区、高地应力区等,增加了隧道施工的难度和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隧道坍塌、涌水突泥、瓦斯爆炸等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延误工期,影响工程的顺利交付。因此,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有效管控至关重要。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主要风险因素

2.1 地质构造复杂带来的风险

2.1.1 断层破碎带

断层破碎带是岩石受到强烈挤压或拉伸后形成的破碎区域,其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强度低。在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容易发生围岩坍塌。

2.1.2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使岩石层发生弯曲变形,地层产状复杂。在褶皱核部,岩石受到强烈挤压,裂隙发育,岩体稳定性差。隧道在褶皱核部施工时,围岩压力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导致衬砌结构开裂、破坏。而且,褶皱构造可能与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有关,增加涌水风险。

2.2 特殊岩土体引发的风险

2.2.1 岩溶

岩溶地区存在大量的溶洞、溶蚀裂隙和地下暗河。隧道施工中遇到岩溶时,可能发生溶洞坍塌,使隧道顶部失去支撑而垮塌。若溶洞内充满水或泥浆,还可能引发涌水突泥事故。

2.2.2 膨胀性岩土

膨胀性岩土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在隧道施工中,当膨胀性岩土暴露在空气中或与水接触后,会发生体积变化,对隧道衬砌产生巨大的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衬砌结构变形、开裂,甚至破坏。

2.3 地下水作用产生的风险

2.3.1 涌水

地下水丰富的地区,隧道施工时容易发生涌水现象。涌水不仅会影响施工环境,降低施工效率,还可能导致围岩失稳。大量涌水会带走围岩中的细颗粒物质,使围岩结构松散,增加坍塌风险。此外,涌水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威胁。

2.3.2 水压对衬砌的影响

地下水压力对隧道衬砌结构产生作用。当水压过大时,衬砌结构需要承受更大的荷载,如果衬砌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存在缺陷,就可能导致衬砌开裂、渗漏,影响隧道的防水性能和结构安全。

2.4 高地应力引发的风险

2.4.1 岩爆

在高地应力地区,当隧道开挖使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后,局部应力集中超过岩体的强度时,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弹射,形成岩爆现象。岩爆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直接伤害,破坏已施工的衬砌结构,影响施工进度。

2.4.2 大变形

高地应力还可能导致隧道围岩发生大变形。围岩变形过大,会使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支护结构变形、开裂,甚至失效。大变形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还可能影响隧道的净空尺寸,威胁运营安全。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方法

3.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方法。在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中,首先将风险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准则层包括地质构造、特殊岩土体、地下水、高地应力等风险因素类别;指标层则是具体的风险因素,如断层破碎带、岩溶等。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各层次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然后计算出综合风险值。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由于隧道施工风险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非常适用。首先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等级集,评价因素集即各种风险因素,评价等级集可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等。然后通过专家评价或数据分析确定模糊关系矩阵,结合各因素的权重,利用模糊合成运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3.3 基于数值模拟的风险评估

借助有限元、离散元等数值模拟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在模拟中考虑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的力学特性、地下水渗流、施工步骤等因素,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应力分布、涌水量等参数。根据这些预测结果评估施工风险。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风险管控措施

4.1 地质勘察与超前地质预报

4.1.1 详细地质勘察

在隧道工程前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采用地质测绘、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隧道沿线的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地下水分布等情况。对于复杂地质区域,加密勘察点,提高勘察精度,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4.1.2 超前地质预报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运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如 TSP(隧道地震波探测)、地质雷达、超前钻探等,提前探测前方的地质情况。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及时发现断层破碎带、岩溶、富水区域等不良地质体,为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4.2 施工技术措施

4.2.1 合理的开挖方法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在围岩稳定性较好的地段,可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提高施工效率;在围岩稳定性较差的地段,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区域等,采用台阶法、CD 法(中隔壁法)、CRD 法(交叉中隔壁法)等分部开挖方法,减小开挖对围岩的扰动。

4.2.2 加强支护与衬砌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加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支撑等联合支护形式,及时封闭围岩,提供支护抗力,控制围岩变形。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提高衬砌的承载能力和防水性能。在高地应力地区,可采用可缩性钢支撑,适应围岩的大变形。

4.2.3 地下水处理措施

对于涌水问题,采取“排、堵、截、防”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措施。在隧道内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排水盲管等,将涌水引排至洞外;对于涌水量较大的地段,采用注浆堵水的方法,加固围岩,封堵涌水通道;在隧道周围设置截水帷幕,拦截地下水,减少涌水量;同时,做好隧道的防水工作,采用防水板、止水带等材料,防止地下水渗漏进入隧道。

五、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面临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通过对地质构造、特殊岩土体、地下水、高地应力等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值模拟等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对隧道施工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在此基础上,采取地质勘察与超前地质预报、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科学的施工管理措施以及完善的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等管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高效进行。在今后的隧道工程建设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明。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地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J]. 岩土工程学报,2023 (05): 890-898.

[2] 王强,张悦。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及管控[J]. 现代隧道技术,2024 (03): 120-128.

[3] 刘华。复杂地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风险管控要点 [J].建筑安全,2023 (10):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