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思政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创业路径的影响

作者

周利 王亮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国家也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和时代需求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政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高校思政化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这一转变源于两方面需求:一是国家战略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二是学生个人发展对职业素养与思想素质双重提升的诉求。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呈现“基础必修 + 拓展选修”的双层结构。必修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为主,覆盖意识形态核心内容;选修课则向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职业伦理等细分领域延伸。然而,课程间的逻辑关联尚未完全贯通,存在重复教学或断层问题。例如,就业指导课程中较少涉及职业道德深层内涵,而思政课程对行业前沿动态的融入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转化为职业决策能力。

3 思政化教学模式对就业创业路径的影响机制

(1)价值引领塑造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感

思政化教学模式通过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重塑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思政教育通过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与责任感。同时,课程中嵌入的“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推动学生在创业规划中纳入生态保护、公平分配等维度,避免陷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就业创业路径。

(2)能力提升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抗压适应力

思政化教学打破传统就业思维定式,通过辩证思维训练与多元文化浸润,激发学生突破性创造力。这种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就业时注重行业趋势洞察,在创业中敢于挑战传统规则。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系统性强化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思政课程还可以通过挫折教育与历史视角分析,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3)资源整合推动校企协同与实践平台建设

思政化教学推动高校与企业建立“价值观 - 技能 - 资源”三维联动机制。思政教育通过“人脉赋能”拓宽学生发展路径。一方面,引入行业楷模、创业先锋担任课外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对接资源、规避创业陷阱;另一方面,利用校友网络建立“创业生态圈”,鼓励毕业生以“传帮带”形式共享行业信息与资金渠道。此外,思政课程中的“社会调查”环节,推动学生主动结识政府部门、NGO 组织等多元主体,为未来就业创业积累社会资本。

4 优化思政化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1)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创新评价考核

高校需突破“思政教育孤立化”的传统认知,构建“大思政”格局。一方面,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就业创业课程的“化学融合”,例如在工科专业中融入“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模块,在商学院课程中增设“商业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研讨;另一方面,将思政元素嵌入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强化“国家需求导向”的价值引领,在创业实践中融入“乡村振兴”“碳中和”等时代命题。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施方案》,明确不同专业思政育人的具体目标,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转变。构建“过程 + 结果”“显性 + 隐性”的多元评价模式:一是引入动态跟踪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行为变化(如参与志愿服务频次、创新创业项目社会价值等);二是增加第三方评价权重,邀请企业、校友对毕业生职业素养进行反馈;三是推行“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从课程学习到实习实践的价值观演变轨迹。

(2)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

以“时代性”与“针对性”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通过融入国家战略需求或是对接学生认知特点,开发“00 后群体特征与价值观塑造”等本土化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强化交叉学科视野。同时,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根据社会热点调整 10% 的案例库。构建“三级递进”实践体系:一级为校内模拟实训,如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运营校园红色文化展馆;二级为校企合作项目,如派遣学生参与企业 ESG(环境、社会、治理)报告编制;三级为社会化实战,如组织“乡村振兴工作营”,学生团队驻村开展产业规划与品牌设计。同时,建立“实践 - 反馈 - 改进”闭环机制,例如某高校要求学生在创业实践后提交《社会责任履行报告》,由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联合评审,确保实践过程的价值导向。

(3)优化资源平台建设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三位一体”资源支撑体系:一是数字化平台,建设“思政教育云资源库”,整合全国优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开发“职业伦理测评”“创业风险评估”等智能工具;二是校地合作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建“青年创客空间”,提供免费办公场地与政策咨询;三是社会联动平台,联合公益组织、校友企业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社会价值突出的项目。完善“激励 - 保障”双重政策:一是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高校考核指标,设立“就业创业思政示范校”评选,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专项拨款;二是出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跨界使用管理办法》,允许横向课题经费用于企业调研、案例采集等教学活动;三是优化学生评价政策,例如对参与西部计划、基层创业的学生,在推免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给予额外倾斜。此外,推动地方政府将高校思政实践基地纳入“城市人才发展规划”,形成政策合力。

参考文献:

[1] 何晶晶 ; 周玉 .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思考 [J].中国就业 ,2024(03)

[2] 丁慧琳 . 思政教育过程规律在高校学生就业创业中的引导作用 [J]. 就业与保障 ,2024(02)

[4] 王宁宁 . 创业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基于高校就业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探索 [J]. 王宁宁 . 人才资源开发 ,2023(15)

基金项目 : 重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23hsjyxm14)。

作者简介:周利(1985-),男,汉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王亮(1979-), 人, 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 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