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野下的自然课程培养农村幼儿园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张琴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半截沟镇中心幼儿园大庄子村分园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在幼儿阶段,植入这一理念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生态学视野下的自然课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农村幼儿园儿童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培养环保意识,还能通过对自然的探索与关爱,逐步建立起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生态学视野下,通过自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农村幼儿园儿童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学视野;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理念持续迭代更新的当下,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任务,而在农村地区,这一环节却常常被忽视。从生态学视野出发,教育的核心在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倡导自然教育,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农村幼儿园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像是广袤田野、潺潺溪流,为落实这一先进教育理念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场地。近些年来,众多幼儿教师积极投身研究,探讨怎样在自然课程中融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思考如何借助亲近自然的学习形式,让农村儿童树立并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紧密结合生态学理论,深入探究在农村幼儿园的自然课程里,如何精准且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力求为农村幼儿教育开辟新路径。
一、农村资源融合自然课程提升儿童社会责任感
在生态学视野下,自然课程通过引导儿童观察与探索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师应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让儿童在日常接触自然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儿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讨论与互动,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教师还应结合生态学原理,引导儿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环境保护,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生态家园的保护》活动时,教师肩负着引导儿童认识自然生态、树立环保意识的重要使命。活动伊始,教师带领孩子们迈出教室,走进校园这个天然的课堂。孩子们围绕在校园的植物旁,仔细观察叶片的脉络、花朵的结构;蹲在草丛边,好奇地看着昆虫忙碌爬行、小动物灵动穿梭。教师组织孩子们展开热烈讨论,巧妙地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态的强烈好奇心。观察过程中,教师会悉心引导儿童留意植物的生长态势,像新叶的萌发、花朵的绽放;关注动物的栖息环境,比如鸟儿筑巢的位置、蚂蚁洞穴的构造,帮助他们理解生态系统里的每一个生物都有着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作用。随后,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食物链、能量流动等生态学基础概念,让孩子们明白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为了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教师还会设置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提问:“要是我们砍伐这些树木,会对森林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孩子们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将实际观察与知识引导有机结合,成功点燃儿童心中的生态责任感,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思考中担当 。
二、自然课程主题引导儿童理解生态保护责任
在自然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任务,让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分享、合作与共同承担责任。在小组合作中,儿童不仅学会如何尊重他人,还能意识到集体利益与个人责任的平衡。教师应在活动中强调每个儿童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责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的意义。通过这种互动与协作,儿童在团队中不仅培养了社交技能,还通过集体任务承担和分工,体会到共同体对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绿色家园,我们一起守护》活动时,教师巧妙设计团队合作任务,在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将他们合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围绕 “如何保护校园环境” 这一充满现实意义的主题,开启热烈的讨论与积极的实践探索。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各自负责的环保任务。有的小组投身垃圾分类行动,细致地向同学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认真监督垃圾投放;有的小组专注节水行动,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张贴节水标语,检查水龙头是否存在漏水情况;还有的小组参与绿色植树,挖坑、栽种、浇水,每一步都齐心协力。活动进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每个孩子在小组中的参与状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努力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小组的成功添砖加瓦。教师还会通过巧妙的提问、及时的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与责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会问:“要是一个小组成员不认真参与,任务还能不能顺利完成?大家想想怎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尽责?”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不仅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还着力培养他们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有效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
三、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培养儿童责任意识
在生态学视野下,教师应通过情感引导,激发儿童对社会责任的内在认同。通过创设具有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教师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对环境和他人深层次的关爱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儿童讨论与自然相关的情感话题,帮助他们在心灵层面理解自然的价值与重要性,并进一步认知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教师应创造一种鼓励儿童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教育氛围,让儿童通过情感的共鸣,自觉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在《关爱自然,关爱他人》活动里,教师巧妙运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帮助儿童深入理解社会责任感的情感内涵。活动开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与自然保护紧密相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塞罕坝人植树造林让荒漠变绿洲,以此引发儿童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活动期间,教师引导儿童展开讨论,让他们明白自然资源的保护绝非仅关乎个人,更与他人的生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教师用温和且充满鼓励的语气,引导儿童大胆表达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关爱。此外,教师精心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分别扮演环保志愿者、农民、城市居民等不同角色,设身处地讨论如何在各自角色下履行环保责任。在模拟情境中,儿童深刻体验到责任的分量,内心的责任意识被充分激发,关爱他人和社会的情感认知也得以建立,这不仅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更有效培养了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全方位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生态学视野下自然课程对农村幼儿园儿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分析自然课程的生态意识教育、社会互动与责任意识培养,以及情感引导与责任认知的教学策略,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理解并承担社会责任。研究表明,生态学视野下的自然课程不仅能提升儿童的生态意识,还能促进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承担责任,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金豆.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9):61-64.
[2]郑茹.浅谈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115-117.
[3]周芳.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27):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