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公众参与与教育推广
窦同考
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 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公众参与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1.1 公众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不足
公众对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参与意识普遍较弱,多数人将林业保护视为政府或专业部门的责任,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部分公众对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认识不足,更关注其经济价值,对保护措施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导致参与积极性低下。此外,公众对自身在林业保护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即使有参与意愿也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得公众参与多停留在被动响应层面。
1.2 参与渠道与机制不健全
当前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公众参与渠道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便捷化的参与途径。现有渠道多集中于信访、意见征集等传统形式,线上参与平台建设滞后,互动性和时效性不足,难以满足公众便捷参与的需求。参与机制也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参与流程、反馈机制和权利保障,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采纳,降低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信任度,影响了参与的持续性。
1.3 利益协调与激励机制缺失
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涉及多方利益群体,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若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易引发矛盾冲突,阻碍公众参与。例如,部分依赖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收入的群体,可能对严格的保护措施存在抵触情绪,而公众参与过程中若忽视其合理利益诉求,会导致参与意愿降低。同时,缺乏针对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参与行为难以获得认可和回报,难以调动公众的长期参与热情,使得参与活动难以形成常态化、规模化。
2 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推广现存问题
2.1 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
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推广内容多侧重于政策法规宣传和生态重要性的宏观阐述,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公众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难以引起共鸣。教育形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如发放宣传册、张贴标语等,互动性和体验性不足,无法有效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认知。对于不同年龄、职业、知识背景的群体,未能采取差异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导致教育推广效果不佳。
2.2 教育推广覆盖面与深度不足
教育推广的覆盖范围有限,多集中于城市和交通便利地区,农村、偏远山区等林业资源集中区域的推广力度不足,而这些地区的公众往往与林业资源联系更为紧密,其生态意识对资源保护影响更大。同时,教育推广缺乏深度,多停留在表面认知层面,未能深入讲解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知识、具体方法和相关技能,导致公众虽有保护意愿,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将意识转化为正确的行为。
2.3 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不足
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推广多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未能形成多元协同的推广格局。社会组织在基层动员、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因缺乏资金支持和合作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企业的参与多集中于公益宣传,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学校教育中虽涉及生态知识,但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内容不够系统,且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3 强化公众参与和教育推广的有效路径
3.1 构建多元化公众参与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与平台,线上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开设意见征集专栏、举办网络听证会,线下设立社区参与点、定期组织实地调研活动,方便公众随时参与。完善参与反馈机制,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并公开反馈结果,增强公众的参与信心。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制定林业政策和保护措施时,充分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利益关系,减少参与阻力。
3.2 创新教育推广内容与形式
创新教育推广内容,结合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增加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用知识,如家庭节能与林业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林产品的方法等,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丰富教育推广形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教育方法,如组织林业科普基地参观、开展植树造林实践活动、举办生态主题展览等,让公众在实践中加深认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教育方案,对青少年侧重课堂教育与户外实践结合,对农民群体侧重实用技术培训,对企业员工侧重社会责任教育,提升教育推广的精准性。
3.3 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
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教育推广格局。鼓励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承接林业科普项目,开展基层教育活动;引导企业将林业保护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支持企业参与生态公益项目,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给予激励;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将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开展校园生态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
4 保障措施
4.1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在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出台激励政策,对积极参与林业保护活动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如授予荣誉称号、提供物质奖励等;对开展林业教育推广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和项目支持,降低参与成本。
4.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公众参与和教育推广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既懂林业专业知识又具备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负责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和开展教育推广工作。开展对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培训,提升其组织能力和教育水平。鼓励林业科研人员参与教育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提高教育推广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4.3 加大资金投入与宣传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林业资源保护公众参与和教育推广专项基金,保障活动开展和平台建设的资金需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捐赠和公益众筹,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宣传公众参与的成功案例和先进典型,营造 “保护林业、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对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参与热情。
结束语
公众参与和教育推广是实现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存在的参与意识不足、渠道不畅、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社会力量的有效发挥。通过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创新教育推广内容形式、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并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人才支撑和资金保障,可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生态意识。未来,随着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教育推广的持续深化,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欣竹 .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林业资源保护利用措施研究 [J].新农民 , 2025, (18): 79- 81.
[2] 袁红霞.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探讨[J]. 棉花科学 , 2025, 47 (05): 122- 124.
[3] 王丰庆.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作用[J]. 广东蚕业 , 2025, 59 (04): 5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