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专职队伍处置经营性自建房火灾要点
李贵满
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绥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
一、引言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山区占比 96% ,交通和基建受限。全市常住人口 494.9 万,城乡融合中农村人口涌入乡镇,“下店上宅”等经营性自建房激增,消防安全隐患突出。2019-2021 年,此类建筑火灾 136 起,致 12 人死亡、23 人受伤,直接损失 870 余万元,夜间火灾占 68% ,疏散不畅伤亡占 75% ,防控紧迫性凸显。2022 年,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以威信县为试点,创新 “标星管理” 模式,分级管控与动态监测提升防控效能。乡镇专职消防队作为基层处置 “第一梯队” 作用关键,结合当地地理与 “标星管理” 实践,研究乡镇专职队处置经营性自建房火灾的要点,对完善基层防控、保障民生意义重大。
二、经营性自建房火灾风险特征
2.1 建筑结构复杂化。昭通地区的经营性自建房受地形限制,大多依山而建,建筑布局混乱,缺乏科学规划。“前店后宅”“下店上居”的格局极为普遍,且防火分隔措施严重缺失。据调查,超过 80% 的经营性自建房未设置有效的防火隔墙,商铺与居住区域直接连通,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可迅速蔓延至居住区域。楼梯间作为重要的疏散通道和火势蔓延路径,其状况令人担忧。约 70% 的经营性自建房楼梯间宽度不足 1 米,且常被杂物堵塞,严重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行动。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建筑为追求空间利用率,采用易燃彩钢板搭建夹层或扩建部分,这类材料耐火极限极低,火灾发生后短短几分钟内就会坍塌,极大地增加了火灾扑救难度和人员伤亡风险。
2.2 火灾荷载多元化。经营性自建房的经营区域与生活区域混杂,使得火灾荷载呈现多元化特点,火灾风险显著增加。经营区域根据不同业态存放大量易燃物品,如汽修店存放的汽油、柴油、机油等各类油品,商铺储存的纸张、布料、塑料制品等货物,这些物品一旦接触火源,极易引发火灾并迅速扩大。生活区域的消防安全问题同样突出,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现象普遍,电动车室内充电更是成为一大隐患。据统计,昭通市近年来因电气故障引发的经营性自建房火灾占总数的 45% ,其中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占电气火灾的 28% 。
2.3 救援环境受限。昭通市山区道路崎岖不平,多数乡镇和村落的道路等级较低,宽度不足 3 米,且弯道多、坡度大,大型消防车难以通行,乡镇专职队的救援车辆往往需要在距离火灾现场较远的地方停靠,再通过人力搬运装备到达现场,延误了最佳扑救时机。此外,昭通市的经营性自建房多密集分布,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和范围。
三、乡镇专职队处置要点
3.1 预警与预防机制。动态风险研判是预警与预防工作的核心,依托“标星管理”系统,昭通市将经营性自建房按住宿人数、隐患等级、经营业态等因素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实行差异化管理。其中,一星场所每季度检查一次,主要针对隐患较少、住宿人数少的小型经营场所;二星场所每月检查一次,针对存在一定隐患、住宿人数较多的中型经营场所;三星场所每半个月检查一次,重点关注隐患突出、住宿人数多或经营易燃易爆物品的大型场所。检查内容包括电气线路敷设、消防设施配备与完好情况、疏散通道畅通情况等,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3.2 初期火灾处置流程。快速响应是初期火灾处置的关键,乡镇专职队实行 24 小时备勤制度,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微型消防车等适合山区道路的救援车辆,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到达现场后,专职消防员迅速观察火势情况,优先控制火势蔓延路径,如共享空间、楼梯间等关键部位,防止火灾向楼上或相邻建筑蔓延。火情侦查是确保处置安全有效的前提,专职消防员可使用热成像仪等设备定位高温区域,判断火灾的燃烧范围和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标星档案”中的建筑布局信息,准确判断被困人员的可能位置。例如在威信县某汽修店火灾中,乡镇专职队通过“标星档案”迅速了解到该店夹层存在住人区域,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搜救,成功疏散了3 名被困人员。
3.3 装备与技战术适配。轻型化装备配置是适应山区救援环境的必然要求。目前已为乡镇专职队配备了适合狭小空间作业的装备,包括水罐消防车、手抬机动泵、破拆工具组及个人防护装备等。其中,水罐消防车容量根据乡镇实际需求配置,一般为2-5 吨,能够满足初期火灾的灭火用水需求;手抬机动泵重量轻、功率大,可在没有固定消防水源的情况下,从自然水体取水并加压供水;破拆工具组包括液压剪、扩张器、撬棍等,便于在建筑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开辟救援通道。此外,还为乡镇专职队配备了防消联勤背包,内含测压仪、烟感测试管、漏电检测仪等工具,方便专职消防员在日常隐患排查和火灾处置中使用。
3.4 协同作战机制。多方联动是形成救援合力的重要保障,乡镇专职队可与重点单位、企业微型消防站等签订联勤联动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协作流程,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在火灾处置中,形成“专职队主攻、志愿队协助”的模式,乡镇专职队负责主要的灭火救援任务,志愿队则承担疏散群众、搬运物资、维持秩序等辅助工作。信息共享是实现高效调度的基础,乡镇专职队接入县级消防指挥平台,利用 GIS 地图标注辖区内经营性自建房的分布、消防水源的位置和储量、火灾隐患点等信息,实现了救援调度的可视化。在接到报警后,指挥平台能够根据火灾地点和周边情况,迅速调派最近的救援力量,并提供详细的建筑信息和水源分布,为救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乡镇专职队与村(社区)、派出所、医院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共享火灾信息、人员伤亡情况等,确保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四、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
2023 年,威信县某“三星”级“下店上宅”经营性自建房汽修店夜间发生火灾,车间油品泄漏致火势向二层蔓延,3 名员工被困。乡镇专职队接警后8 分钟抵现场,利用“标星档案”掌握信息,得知二层有被困人员后展开救援。队员用热成像仪确定被困人员位置与火势路径,连接手抬机动泵从附近池塘取水压制一层火势,联合派出所民警和网格员搭建救援梯疏散被困人员。灭火时采用“先控制后消灭”战术,先冷却二层楼板,再集中扑救一层火灾,1 小时后火灾扑灭,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实行“标星管理”后,昭通市经营性自建房火灾起数降 32% ,隐患整改率提 40% 。将消防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核,明确村(居)干部职责,建立追责制度。定期培训考核乡镇专职队员,提升业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群众沟通互动,以“院坝会”“方言宣讲”等形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消防格局,维护消防安全。
五、结论
昭通市乡镇专职消防队处置经营性自建房火灾,采取创新“标星管理”模式、优化初期处置流程、配置适配装备与技战术、建立协同作战机制等措施,初步构建适应山区特点的火灾防控体系,提升处置效能,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标星管理”在风险预判和预防中作用显著,为火灾处置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钦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探讨[J].2024.
[2] 高台县人民政府。全镇生产经营租住村(居)民自建房重大火灾风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Z].2022.
[3] 厦门市翔安区人民政府。生产经营租住村(居)民自建房重大火灾风险综合治理方案 [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