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研究
李子
通榆县教育局 137200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中的角色与现状分析
(一)学校的角色与现状
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场所,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学校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应试教育中,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受到一定阻碍。另一方面,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对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协作重视不足,认为协同工作是额外负担,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方法和策略。
(二)家庭的角色与现状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孩子情感的避风港和价值观形成的摇篮。父母的教育理念、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等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但是,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难以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社会的角色与现状
社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企业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然而,社会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学生所能享受到的社会教育资源差异较大。
二、新时代背景下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分工不明晰,实践指导仍需细化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政策落实与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协同机制方面,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职责、分工、边界等缺少明确清晰的界定。学校在协同育人中应承担哪些具体责任,家庭应如何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社会又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育人过程中,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模糊不清,导致各育人主体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
(二)协同育人目标不一致,关系不协调
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多元主体协作的复杂教育工作系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紧密配合、协同推进。其核心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往往容易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育教学成效的唯一评价指标和关注焦点,忽视了育人的长期目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训练,家庭教育也围绕着孩子的学业成绩展开,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三、构建新时代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策略
(一)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实践指导
为了确保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责任分工。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详细的协同育人政策和实施细则,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例如,学校应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主体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家庭和社会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和社会资源引入机制。家庭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联系。社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与学校、家庭共同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实践指导,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各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统一协同育人目标,协调各方关系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统一育人目标,确保各方在育人过程中保持方向一致。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共同的育人目标。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家庭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学业成绩上。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社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弘扬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文化活动和科普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聚合协同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校家社协同资源的有效聚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枢纽作用,积极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了解家长的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开展家长课堂、亲子实践活动等,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积极与社会机构、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与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带领孩子参观文化场馆、参加社区活动等,拓宽孩子的视野。社会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四、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责任分工,统一协同育人目标,聚合协同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如平 .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2,43(01):4-15.
[2]. 辛涛 , 姜宇 .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挑战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04):13-21.
[3]. 缪建东 .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政策与实践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