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平昌文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茂林中学 657307
引言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思想,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然而,当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普遍存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讲解,学生难以建立深刻理解。真实生活情境的引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活情境与生物概念学习的内在联系
真实生活情境与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存在着多维度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建构角度看,生物学概念多源于对生命现象的抽象概括,只有回归具体情境才能实现意义的完整建构。例如," 生态系统 " 概念需要通过观察具体的池塘或森林生态系统来理解,脱离情境的概念传授容易导致机械记忆。生活情境为抽象概念提供了认知锚点,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经验的实质性联系。
从概念特性看,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层级性和关联性特点。重要概念如 "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 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下位概念和纵横联系。生活情境能够自然呈现这些概念的复杂关联,如在 " 家庭垃圾分类 " 情境中,可以同时涉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环境保护等多个相关概念的学习。
从学习动机看,真实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当学生意识到所学概念可以解释身边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的内在动力会显著增强。调查显示,在 " 新冠疫情与免疫 " 情境中学习免疫概念的学生,其课堂参与度和课后探究意愿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从素养发展看,生物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要培养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生活情境通过呈现真实的科学问题和社会议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科学探究、参与社会决策的学习机会。例如,在 " 本地水域污染调查 " 中学习生态系统概念,既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又能增强环保意识。
从教学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强调 " 科学—技术—社会 "(STS) 的紧密结合。基于生活情境的概念教学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体现,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生物学学习回归其解释自然、服务社会的本质功能。通过情境化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
二、生活情境的选择与设计原则
选择与设计适宜的生活情境是成功实施概念教学的前提,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情境设计的核心要求。所选情境应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或社会现实,具有客观性和可信度。避免虚构或过度简化的情境,这些情境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选择学校食堂的膳食搭配问题比虚构的营养案例更能激发探究兴趣。同时,情境中的科学问题应该是真实的、尚未完全解决的,保留适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关性原则强调情境与核心概念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生物学概念都有其典型的表现情境,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这种对应关系。如 " 光合作用 " 概念适合在植物生长、碳氧平衡等情境中展开;" 遗传变异 " 概念则可通过家族性状调查、农作物改良等情境来呈现。情境设计要聚焦概念本质,避免无关细节的干扰。
适切性原则要求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情境设计应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七年级可从个人健康、校园环境等微观情境入手;八年级可拓展至社区生态、公共卫生等中观情境;九年级则可涉及全球变化、生物技术等宏观议题。情境复杂度应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匹配。
挑战性原则指情境应包含适度的认知冲突和问题空间。好的生活情境不是概念的简单例证,而是能够引发疑问和探究的认知起点。例如,在 " 伤口愈合 " 情境中学习细胞分裂,可以设置 " 为什么儿童伤口愈合比老人快" 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胞分裂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育性原则是情境设计的价值导向。选择的情境应具有积极的育人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如在学习 " 传染病 "概念时,选用 " 艾滋病防治 " 情境比单纯讨论病理机制更具教育意义。通过情境渗透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德育内容,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三、基于生活情境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将生活情境有效融入生物概念教学,需要采用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在概念导入阶段,采用 " 现象观察法 "。利用生活中可观察的生物现象引发概念学习,如通过观察腐烂水果上的霉菌导入 " 微生物 " 概念;通过比较不同叶片的形态特征引入 " 适应 " 概念。这种基于真实观察的概念建立方式,比直接给出定义更符合认知规律。
在概念形成阶段,实施 " 问题探究法 "。围绕情境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概念。如在学习" 呼吸作用" 时,设计 " 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加快 " 的探究问题,通过实验分析气体变化,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探究过程注重证据收集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思维。
在概念深化阶段,运用 " 模型建构法 "。利用实物模型、概念地图等形式外化和精制概念理解。如用橡皮筋模拟 "DNA 复制 " 过程,用概念图梳理 " 生态系统 " 组成关系。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经验中抽取出概念本质,实现认知的抽象化和结构化。
在概念应用阶段,开展 " 议题讨论法 "。选择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进行分析和决策。如运用 " 遗传与变异 " 概念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运用 " 生态平衡 " 概念评估城市开发方案。这种应用活动能够深化概念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参与能力。
在概念评价阶段,采用 " 表现性评估法 "。设计真实任务评估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如制定 " 校园植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 考察生态系统概念应用;通过 " 健康生活宣传册 " 制作评估对人体系统的理解。表现性评价关注概念的应用深度而非记忆准确度,更符合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
四、结论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相联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理解和素养发展。本研究构建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和五大实施策略,为生物学概念教学提供了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实践证明,情境化的概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于新惠 . 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 ,2024,(49):1-4.
[2] 颜加庆 .“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J].中学教学参考 ,2024,(32):
.
[3] 陆世慧.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微项目式实验教学实践[J].新教育 ,2024,(2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