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民族地区高职汽修专业人才探索
何涛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416000
引言
湘西民族地区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亟需探索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如何对接乡村产业振兴需求,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一体两翼六轮驱动”模式,分析湘西民族地区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机制,为区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 一体两翼六轮驱动” 模式内涵解析
(一)“一体”核心定位
“一体”是指以“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定位,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平台+ 模块”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同向同行。依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引企入教、引教入企”的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一定位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彰显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二)“两翼”协同支撑
“两翼”即指育智和育志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协同支撑人才培养。育智是指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技能竞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智力基础。育志是指加强思想引领、志向培育、人文关怀,塑造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操守。通过开展志愿支教、环保宣传等公益服务,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六轮驱动”实施路径
“六轮驱动”作为“一体两翼”的实施路径,聚焦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六个方面,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实施路径。围绕区域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高职汽修专业积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汽修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培育乡土情怀、勇于创业的“双创”人才,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拓展校地、校企合作渠道,学校与企业携手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调研、技术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志愿支教、环保宣传等公益服务,则引导学生在奉献中提升思想境界、践行社会责任。
二、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意义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关键所在。“一体两翼六轮驱动”模式紧扣乡村振兴对汽修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从多维度强化人才培养,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一模式聚焦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六个方面,多维度赋能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教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其意义在于培养适应乡村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带动了农村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催生了农村汽车维修服务新需求,同时乡村旅游、绿色物流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对汽修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体两翼六轮驱动”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以多样化校企合作形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职汽修人才,其意义在于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为乡村输送优质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村汽车后市场繁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双赢。
(三) 为特困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湘西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高职人才培养在支撑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体两翼六轮驱动”模式立足湘西区域实际,探索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乡村,建立汽修技术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助力农村汽车维修业态升级。这一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凝结了湘西民族地区在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为广大特困地区职业院校培养造就一支扎根基层、奉献乡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民族地区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人才支撑,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保障力度。地方政府应制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在项目立项、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1]。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将服务乡村振兴实效纳入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和专业建设考核指标,引导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同时,要完善面向农村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降低就学成本,确保教育公平,让每一个有意愿、有潜力的农村学子都能享有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机会,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高职毕业生基层就业帮扶政策,在落户、住房、编制等方面提供倾斜,提高农村汽修人才的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乡村汽车产业建设。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为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化、常态化的政策保障。
(二)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汽修专业要主动对接区域汽车产业发展,依托行业企业,加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积极推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携手共建高水平汽修专业实训基地 [2]。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农村汽车维修服务需求,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设备、项目等形式深度参与,合作开发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质量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项目实训条件,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融入最新行业标准和技术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引企入教,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定期培训的机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通有无、专兼结合。
(三)强化数字赋能
在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变革创新。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应积极开发在线精品课程,推进“互联网+ 教学”,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学校共建共享[3]。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校要着力构建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立体化数字教材,满足学生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要求。
与此同时,学校要鼓励学生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为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学校要建立学情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提供决策支持。为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精准对接,学校要搭建校友企业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学生学习经历、职业技能等信息与就业市场的无缝衔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供需匹配。
(四)构建人才留用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留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在编制保障、住房安排、子女教育、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倾斜,吸引高职汽修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为毕业生在农村成长成才、干事创业提供保障。同时,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为返乡大学生创办汽修企业提供创业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5]。
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汽车后市场,出台鼓励农村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推进农用车更新换代,推动农村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不断释放农村汽车维修市场潜力,拓宽农村汽修人才就业创业空间,增强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同时,农村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跨领域合作,将汽修技术应用于农村特色产业
高职汽修专业要立足服务“三农”,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推动汽修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学校应依托自身的科研力量,整合行业协会、涉农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多方资源,建立汽修技术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跨领域合作机制 [6]。在合作过程中,要围绕农村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乡村物流配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为乡村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企业车间等资源,开展农机具维修保养、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技术培训,提升农村从业者的技能素质,推动农村汽车维修服务模式从“单兵作战”向“连锁经营”升级,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要鼓励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具维修保养、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报废车辆回收利用等“科技下乡”活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助力农村汽车维修业态升级,让农民群众共享现代科技成果。
结语
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湘西民族地区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深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体两翼六轮驱动”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思路框架。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赋能、构建人才留用机制,促进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武陵山区的生动实践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肖寒 , 肖离离 .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科学咨询 ,2023(16):16- 18.
[2] 朱海英 , 张琰飞 . 湘西地区教育扶贫助推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2):5.
[3] 杨民东 . 湘西地区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 双师型” 教师团队服务乡村振兴探索 [J].2024(9):4- 6.
[4] 田晋 , 林静 , 张婧婷 , 等 . 构建湘西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研究 [J].2024,14.
[5] 刘丽 , 宋金秋 . 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 现实困境及实践策略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15):17- 20.
[6] 王波 , 徐月华 .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地区人力资源定向开发策略研究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4(2):31- 36.
作者简介:何涛(1989.05),男,瑶族,湖南永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课题项目:湖南省湘西州级一般性社科课题:湘西民族地区高职汽修专业“ 一体两翼六轮驱动” 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分析研究(编号:ZSP202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