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王树芳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实验学校

小学教育时期是学生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深深作用着其对过往时代的认知、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念。作为承载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担当。目前教材里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表达形式较为单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显著局限。此项研究选取了现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展开观察,对教材里传统文化要素的表达特征及其实际教学施行情况展开分析,联系实际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加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传递力度,助力小学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特点

(一) 传统文化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依循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经典诗文来表现。它的基本目的就是利用文学载体传达古代人物的事迹、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核心的典籍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类内容常常以直接叙述或者抽象阐释的形式出现,很少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相联系。虽然有些教材通过插图、注释等辅助手段试图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不过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仍然有许多地方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致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和艺术价值很难真正传递到学习主体身上。

(二) 传统文化内容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当下教材虽然把古诗文、历史人物、民间故事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是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地域特色。有些经典文本在编排的时候,偏重于文学赏析,对于文化背景的深入剖析却很缺乏。拿《论语》《孟子》来说,这些核心典籍被大量用于教学实际当中,可是对它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进行系统阐释的短处很明显,缺少借助历史情境或者现实联系来改进学生认识的有效办法。现在教材里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是以静态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的,很难符合现代教育提倡的互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这就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知变得较弱。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困境

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不少难题。有些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有偏差,因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高,所以很难准确地去解读教材里那些深层的文化含义。而且传统文化的内容常常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专业性特点,在课堂上很难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吸引参与进来。受到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设计上的限制,教师很难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展开深入剖析,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改善和预期目标的达成。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路径的策略

(一) 故事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索

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与学习兴趣。采用叙事性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文化知识变成直观又形象的教学内容。拿《木兰辞》来说,教师讲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时,可以带领学生体会她那种忠孝两全的精神品质,结合历史背景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深入探究传统文化里的忠诚与勇敢观念。凭借故事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准则以及历史人物等关键要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利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慢慢传达出文化含义。

(二)创设情境式学习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理论灌输,要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讲解《论语》的时候,教师可以参考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传统儒学课堂中,感受孔孟思想的独特魅力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内涵。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再现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教材里的文化要素形象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领会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这样的情境化学习方式既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得到升华,理性思维能力得以加强。

(三) 运用多媒体与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给传统文化教育开拓出更新颖的道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被应用之后,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形象的教学内容,深入表现其美学价值和历史内涵。利用音视频素材、动态图示、交互式动画等多种形式,使教学过程变得立体起来。依靠互联网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得到全方位的传统文化信息,涉及经典文献、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方方面面。这些现代技术手段不但增强了课堂互动效率和学习趣味性,而且扩大了学习范围,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做到全面认识并深入感受。

(四) 重视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开展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限制于某个特定的学科范围内,而应当积极去实现多学科的协同整合以及跨界融合。在历史课程当中,教师借助解读古代文明以及传统节日的发展脉络,可以引领学生探究背后隐藏的文化层面;美术课堂同样如此,教师借助呈现传统工艺、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感知。在实际教学过程里,也可以组织安排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书法创作、剪纸,还有舞龙舞狮之类的表演,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以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感。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承载与重要内涵,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乃教育事业中的关键部分。在小学语文课程里,通过改善教材里传统文化呈现形式并优化教学策略,便能促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深层意义,加强文化认同度及自信心。依靠故事化教学、创设情景、多媒体资源整合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手段,教师可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实际操作中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展望将来,伴随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信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会给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时代新人赋予愈加重大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增强语言文化认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胡艳霞 .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04)

[2] 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J]. 杨雯清 . 汉字文化 ,2022(18)

[3] 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 [J]. 鲍婕 . 语文新读写 ,2022(15)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董敏 . 华夏教师 ,2022(21)

[5] 统编语文教材的7 个关键变化[J]. 温儒敏. 云南教育( 视界综合版 ),201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