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

作者

李金花 于星星 刘城圣 刘永芳 伍宏泽 通讯作者

1.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九江市中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2.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4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具临床危害性的肾脏并发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发生率约占 SLE 病例的 20%-60%[1]。该疾病的典型病理学改变为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异常聚集、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破坏,疾病进展可诱发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直至终末期肾病。当前临床常规治疗方案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然而该方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免疫功能抑制、内环境紊乱及治疗敏感性下降等不良反应,且存在相当比例的患者呈现治疗抵抗现象。

近年来,传统中医药以其 " 系统调节、协同作用 " 的独特治疗理念,在免疫稳态重建、炎症级联反应调控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已成为 LN 综合管理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分析,虽然古代医籍未有 LN 的专门记载,但依据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可将其纳入 " 温毒发斑 "" 蝶斑疮 "" 肾风 "" 溺浊 " 等中医病证范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述 " 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 " 的阳毒证候特征,与 LN 活动期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一致性;而 " 肾风 " 理论则系统阐释了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的水液代谢障碍病机。

现代中医病机研究认为,LN 具有 " 先天禀赋不足 - 邪毒内蕴" 的复合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强调 " 病证结合、动态施治 " 的基本原则。以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邹燕勤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创造性地将 " 肾络理论 " 与现代病理分期相结合,采用虫类药通络解毒、分消导浊等特色治疗手段,建立了系统化的中医辨治方案。研究证实,中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通过解毒排毒、免疫调节等作用机制,在协同西药改善肾脏病理指标、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通过整合中医证治理论体系、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及现代作用机制研究,全面阐述中医药通过调控 NF-κB 信号通路、保护足细胞骨架等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的科学内涵,为建立 LN 的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模式提供学术支撑,并对未来转化医学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思考。

1 LN 的中医溯源

在传统中医典籍中,虽未明确记载 SLE 及 LN 的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特征如发热、皮肤红斑、肢体浮肿、关节疼痛及小便异常等表现,可将其归属于 " 阳毒发斑 "、" 热毒斑疹 "、" 赤斑疮 "、" 肾水 " 及 " 虚损 " 等中医病证范畴 [2]。其中特征性蝶形红斑与中医 "赤斑疮 " 证候相符,而肾脏损害引发的蛋白尿和水肿则与 " 肾水 "或 " 肾风 " 的临床表现相对应 [2,3]。中医学对此类病症的诊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注重辨证论治,实施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金匮要略》中描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阴阳毒”通常指的是因阴阳失衡导致的毒邪内侵,表现为高热、斑疹等症状;“温毒发斑”则多与感受温热毒邪有关,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症状。

2 病因病机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呈现多元化观点。王耀献 [4] 创新性提出 " 伏邪郁热伤肾 " 理论,认为气机郁滞与肾阴耗损构成疾病本质。范永升 [5] 建立 " 肾虚毒瘀 " 学说,强调正虚邪实相互胶着的病机特点。刘邵武 [6] 从气血理论出发,指出气血失和是发病前提,风湿毒邪是重要诱因。董飞侠 [7] 提出 " 先天伏毒 " 理论,认为体质缺陷与血分受邪共同致病,毒热瘀互结贯穿病程始终。李顺民[8]创立 " 脾肾两虚 " 学说,主张脏腑虚损与邪毒内蕴互为因果。合各家观点,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病机认识可概括为:以先天禀赋缺陷或后天失养所致的肾元亏虚为发病基础;外感热毒引动内伏邪气为疾病诱因;湿热瘀血互结为病理核心;最终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演变过程。

3 中医辨证论治

3.1 分型论治和分期论治

LN 证型多样,病程冗长,不同医家对于 LN 诊治各有见解,可分为分型论治和分期论治[9],尽管《狼疮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将 LN 分为风水相搏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湿浊瘀毒证,但各医家对分型看法不一,在治疗原则上总体可分为初期驱邪外出,中后期补虚为主。范永升 [5] 认为 LN 常见证型有热毒血瘀、湿热内蕴、气阴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并且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指出 LN 临床证型之间常出现互相叠加和互相转换的情况,同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中医证型,病理分型不是绝对的,需要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动态观察病证变化。周乃玉 110] 则将本病证型分为热毒内蕴、热毒伤营、热毒伤肾、热毒伤肺、心脾两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郁脾虚,分别以伤寒,金匮,温病当中的经典方分而治之。分期论治则分为急性期,慢性期,黄世林 ⌊11⌋ 认为急性期为温毒炽盛证,以自拟清瘟解毒方清瘟解毒、健脾祛浊、活血凉血,慢性期为脾肾亏虚证,用自拟清温益肾方清温益肾、补脾袪浊。许家松 112] 认为 LN 是热毒致病,热毒灼伤脉络,正邪交争激烈,发为急性期;病势日久,热邪耗气伤阴,正气耗伤,正邪交争和缓,则进入慢性缓解期,以清热解毒法贯穿治疗全程。也有学者分为急性活动期,方选猪苓汤合升麻鳖甲汤加减以利水清热 , 解毒散瘀;慢性缓解期,用桂枝茯苓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活血利水 , 养阴清热;久病迁延期,以真武汤化裁达温阳利水 , 化瘀通络之功 ⌊13⌋ ,总体而言不同医家都有各自的发挥。

3.2 名家经验

当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于 LN 诊治各有体会,遣方用药可分为古方化裁、自拟效方。国医大师邹燕勤立足LN“本虚标实”病机,以“补益肾元、调和阴阳”为核心,主张阴阳互济(生地黄、熟地黄配伍仙茅、仙灵脾)、脾肾同调(太子参、黄芪健脾辅茯苓利湿)、肝肾同治(枸杞子、白芍滋阴佐香附疏肝);针对标实,以蛇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凉血活血,分三焦利湿(玄麦甘桔汤清上焦、藿佩苍术化中焦、蒲公英车前子通下焦),并分期化瘀(初期丹参活血、顽固期虫类破瘀配黄芪补气),形成“扶正祛邪、三焦分消、气血并调”的辨治方案[14]。李顺民[8] 以“脾肾亏虚为本,热毒湿瘀为标”为纲,以《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为核心方剂(升麻、鳖甲、当归等),清透血分热毒,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阳毒证和阴毒证,阳毒证保留蜀椒、雄黄增强解毒,阴毒证去辛温药防伤阴;辅以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参、鬼箭羽活血化瘀,猪苓、车前子利水消肿,并随症加减(关节痛配桑枝、威灵仙,阴虚加麦冬、石斛)。伍劲华 [15] 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 LN 发作期阴虚血热证,疗效显著,并且在缓解期及恢复期注重滋补肝肾阴液 , 顾护阳气 , 脾肾同补。王献耀 [4] 从伏热论治,根据活动期和缓解期证型不同鉴别用药,活动期早期,热未入血兼有气郁用银翘散,桑菊饮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晚期热入血分,出现皮肤症状则用青蒿鳖甲汤合清营汤加减;对于缓解期以滋水涵木为治法,方选二至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范永升 [5] 强调辩证施治,对于热毒血瘀证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湿热内蕴证则选四妙散合黄芩滑石汤或三仁汤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生脉散合参芪地黄汤加减;肝肾阴虚证用六味地黄丸合青蒿鳖甲汤加减;脾肾阳虚证用真武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并且将升麻鳖甲汤、犀角地黄汤及青蒿鳖甲汤结合创立了解毒祛瘀滋阴方(干地黄 15g, 炙鳖甲 10g, 升麻 10g, 白花蛇舌草 15g, 青蒿 30g, 积雪 15g,赤芍 10g, 薏苡仁 10g, 佛手片 15g, 生甘草 6 g) 用于治疗肾虚热毒血瘀夹杂的症候。黄世林分期论治本病,自拟清温解毒方(柴胡20g ,黄芩 20g ,玄参 20g ,板蓝根 25g,金银花 20g ,生地黄 10g ,丹参 20g ,白芍 30g,赤芍 20g ,党参 30g ,茯苓 20g ,白术 20g ,姜半夏 15g,鸡血藤 20g )治疗急性期温度炽盛证,对于慢性期脾肾亏虚证,则以自拟清温益肾方(黄芪 30-80g,党参 30-60g,茯苓20-30g,白术 15-30g ,芡实 30g ,姜半夏 20g ,丹参 20g ,白芍 15-30g ,黄芩 20g ,柴胡 20g ,蛇莓 20g ,鸡血藤 30g ,甘草 10g )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3.3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则运用中药灌肠与针灸作为辅助治疗配合中药或西药内服,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项 100 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将患者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分类后用制备药液灌肠,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热毒炽盛证用白花蛇舌草 30g, 生地 20g 、水牛角 20g. 半枝莲、泽兰、银花各 15g, 连翘、赤芍、丹皮、黄芩、栀子各 10g,黄连3g;阴虚内热证用生地30g, 青蒿、女贞子各15g, 黄柏、白芍、知母、麦冬、玄参各10g, 龟板6g;湿热壅盛证常用中药 : 玉米须、猪苓、土茯苓、赤小豆各 30g. 冬瓜皮、车前草、苡米、泽泻各 15g,白术 10g[17] 。贺丹丹等 [18] 研究发现针药联合环磷酰胺 - 激素疗法治疗缓解期狼疮性肾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根据王华教授所著《针灸学》中“标本配穴理论” 选取肝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作为本穴补益肝肾、益气养阴, 选取太冲穴、膈俞穴、后溪穴、鱼际穴、阳陵泉穴、绝骨穴作为标穴清热散瘀 , 舒筋活络,联合知柏地黄汤加减,结果显示针药辅助环磷酰胺 - 激素疗法治疗缓解期狼疮性肾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针灸治疗后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以及血管病变评分显著降低 119] ,表明针灸能改善狼疮性肾炎及其病症。

4 中药单体的研究

4.1. 芦丁(Rutin)

芦丁(Rutin)是一种源自槐米、荞麦等植物的黄酮类活性成分,在传统医学中常用于止血和调控血压。当代研究揭示,该成分通过多重分子途径展现出抗炎、抗氧化及免疫平衡功能 [20]。具体而言,它能显著激活 PPARγ 受体,使 MRL/lpr 小鼠 T 细胞内 ROS 生成降低,并阻断NFκB 与STAT3 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下调 IL6、TNFα 和 IL17 等促炎因子的释放,有效缓解肾小球系膜增生及炎症浸润现象。实验数据显示,经芦丁干预的 T 细胞中 PPARγ 表达量提升近1/3,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含量缩减近半[21]。这种对肾脏保护的作用机理与中医整体观相呼应:一方面,PPARγ 的激活类似于中医 " 益气扶正 " 的治法,另一方面,NFκB 通路的抑制则体现了" 解毒泻火" 的疗效,二者协同作用于疾病" 虚实夹杂" 的病机。值得注意的是,芦丁调节 T 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特性,恰好符合中医" 平调阴阳" 理论中关于重建免疫平衡的论述。

4.2 七叶皂苷 A(EsA)

商陆的主要药理活性物质涵盖三萜皂苷、生物碱及多糖等成分,其中商陆皂苷 E(EsA)表现出突出的抗炎、免疫调控及肾脏保护效应:EsA 能够双重阻断 COX 和 LOX 代谢途径,显著降低 PGE2和 LTs 等炎症介质的生成;EsA 可显著提升 CD19+IL-35+Breg 细胞比例(较模型组提高约 4 倍),激活 STAT1/STAT3 信号轴,使抗炎因子 IL-35 和 IL-10 分泌量分别增加 130% 和 80% ,同时显著抑制Th17 细胞分化及 IL-17 表达(降幅达 60% );在动物模型中,EsA干预使小鼠 UPCR 值下降 66% ,肾脏急性损伤评分(AI)减少一半。其机制包括抑制足细胞凋亡(通过阻断 caspase-8/3-Fas/FasL 通路)以及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进程,该成分通过增强调节性 B 细胞(Breg)功能(模型组 2.1% 治疗组 8.7% ),促进 IL-35(提升 2.3 倍)和 IL-10(增加 1.8 倍)的释放,同时显著下调促炎因子IL-17(减少 60% )。此外,EsA 治疗可使蛋白尿指标(UPCR)从基线 12.5 降至 4.2,肾脏病理损伤评分(AI)改善幅度达 50%[22] 。

4.3 虫草蛋白(WCP)

WCP 能够有效抑制 TLR4/MYD88/MAPK 信号级联反应,显著降低趋化因子 CXCL10 和 CCL5 的生成(降幅达 70% ),从而减少CD4+ 和 CD8+T 细胞在肾脏组织中的迁移与聚集。此外,WCP 通过干扰 IL-12/STAT4 和 IFN-γ/STAT1 信号转导途径,使 Th1 细胞亚群的比例从 25% 显著下降至 12%[23] 。

4.4 三七总皂苷(PNS)

PNS 通过调控 SIRT1/FoxO1/MDR1 信号轴,显著下调淋巴细胞外泌体 P- 糖蛋白表达量(降幅超过一半),从而促进糖皮质激素在肾小球内皮细胞(GEC)中的滞留。动物实验证实,PNS 干预可使激素抵抗型模型小鼠的尿蛋白排泄量减少近 40% ,同时血清抗双链DNA 抗体滴度降低 50%[24] 。

4.5 淫羊藿苷(ICA)

ICA 通过靶向抑制 RORγt 的转录功能,显著阻断 Th17 细胞的分化进程(分化率由 18% 锐减至 7% ),同时有效刺激调节性 T细胞(Treg)的扩增(增幅达 150% )。在 MRL/lpr 狼疮模型小鼠中,经 ICA 干预后,肾脏组织 IL-17A 的基因表达量被抑制 60% ,而Foxp3 阳性细胞群则显著增多 80%125 ]。

4.6 枇杷叶五环三萜类化合物(OA)

OA 能够特异性结合 RORγt 转录因子(分子对接显示结合自由能为 -8.9 kcal/mol),有效阻断 IL-17A 的释放(抑制率达70% ),并显著改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经 PAS 染色评估,病理评分降低 50% )[26]。

5 中药复方的临床与机制研究

5.1 参芪地黄汤

参芪地黄汤源自《杂病犀烛》古籍,由人参、黄芪、生地黄等多味药材配伍而成,功效益气养阴、脾肾双补,临床主要用于脾肾亏虚兼气阴不足之证。基于14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002例受试者)的系统评价显示 [27],该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显著提升疾病缓解率(相对风险值 1.25, 95% 可信区间 1.15-1.37),并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平均降低 30.90pg/mL ,同时使感染发生率下降至对照组的20%。另有研究证实,该复方通过阻断 JAK-STAT及 NF-κB 信号转导途径,显著抑制 IFN-γ 和 IL-6 等促炎因子的产生,在狼疮性肾炎(LN)治疗中可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指标,提升整体治疗效果[28]。

5.2 坤仙胶囊

该制剂以雷公藤和淫羊藿为主要活性成分,其作用机制涉及JAK1-STAT1 信号通路的显著抑制(磷酸化程度降低 60% ),从而有效减少 T 细胞在肾脏组织的浸润(CD3 阳性细胞减少 50% )。临床观察证实,接受该治疗方案的患者 24 小时尿蛋白排泄量由基线3.5g 显著下降至1.2g,同时血清补体 C3 浓度回升至生理水平 [29]。

5.3 解毒祛瘀滋阴方

JP 方剂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产生协同效应,使 Nrf2 表达量提升 200% ,显著减轻肾脏氧化损伤(丙二醛含量降低 40% )。在MRL/lpr 模型小鼠中,该治疗方案使肾小球硬化程度改善 55%[30] 。

5.4 黄芪桂枝五物汤

该经典复方通过其质量标志成分(如黄芪甲苷、芍药苷等)激活 PI3K-AKT 生存信号通路,使足细胞凋亡比例由 20% 降至 5% ,同时显著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活性(Ki67 阳性指数下降 70% )[31]。

6 结语和展望

基于 " 正虚邪实 " 的病理本质,中医药在狼疮性肾炎治疗中建立了辨证分期的特色诊疗体系,融合各家学术精髓,构建了 " 固本清源、攻补兼施 " 的整合治疗方案。当代药理学研究阐明了其多靶向调控特性:通过协同抑制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重建免疫稳态、克服激素抵抗等机制,在提升临床应答率及保护肾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深入应用,中医药将为 LN 的精准治疗开辟新途径,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诊疗模式创新式发展。

参考文献:

[1]PAR IKH S V, ALMAANI S, BR ODSKY S, et al. Update on Lupus Nephritis: C ore C urriculum 2020[J]. Am J K idney Dis, 2020, 76(2):265- 281.

[2] 姜晨光 , 汲泓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名之论 [J].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22, 11(04): 59- 61.

[3] 洪强 .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 [J]. 中医文献杂志 , 2008,26(02): 13- 5.

[4] 韩宜臻 , 王耀献 , 陶嘉茵等 . 从伏热论治狼疮性肾炎经验 [J].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22, 37(11): 6554- 7.

[5] 陈凯 , 王新昌 , 卢桂芳 , 等 . 范永升诊治狼疮性肾炎学术经验总结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22, 37(03): 1458- 61.

[6] 张伊锐 , 刘炎 , 李慧丽 , 等 . 刘绍武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方消斑解毒汤的组方思路探析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21, 32(12): 3025-6.

[7] 谢帆 , 董飞侠 . 董飞侠运用经方升麻鳖甲汤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19, 25(10): 1453- 5.

[8] 彭红诚 , 刘哲延 , 卢建东 , 等 . 李顺民运用升麻鳖甲汤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 2024, 48(06): 309-12.

[9] 於丹燕 , 应旭旻 .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21, 31(11): 1078- 80.

[10] 郑桂敏 , 路素言 , 周乃玉 . 周乃玉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 2015, 16(09): 818- 9.

[11] 方永光 , 陈楠楠 , 黄世林 . 黄世林论治狼疮性肾炎经验 [J].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6, 31(01): 127- 9.

[12] 辛雪艳, 杨丛旭. 许家松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撷英[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21, 16(12):2213- 2216.

[13] 张丹丹, 温成平. 运用水血并治法治疗狼疮性肾炎体会[J].中医杂志 , 2017, 58(05): 427- 9.

[14] 陈正 , 王文腾 , 高坤 . 邹燕勤国医大师从虚、毒、湿、瘀论治狼疮性肾炎经验 [J]. 中国社区医师 , 2024, 40(06): 119- 21+51.

[15] 宋庆良 , 伍劲华 , 马春成 . 名中医伍劲华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总结 [J]. 亚太传统医药 , 2023, 19(06): 134- 7.

[16] 杨科朋 , 王新昌 , 高祥福 , 等 . 解毒祛瘀滋阴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活动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探讨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04): 176- 9.

[17] 马荣.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效果和总结护理体会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16, 16(03): 117+6.

[18] 贺丹丹 , 刘昌璇 , 郭莉 , 等 .“ 标本配伍” 针药疗法辅助环磷酰胺 - 激素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缓解期临床疗效及对足细胞表达蛋白 PCX 的影响 [J]. 辽宁中医杂志 , 2020, 47(10): 159- 63.

[19] 姜帅 , 王婷 , 王国洪 . 针灸治疗对狼疮性肾炎小鼠 T h17/T reg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J]. 新中医 , 2020, 52(04):128- 31.

[20] 娄永 , 马志欢 , 邵香敏 , 等 . 芦丁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J].化学与粘合 , 2023, 45(06): 565- 71.

[21] Y I T , Z H A N G W , H U A Y , et al. R utin alleviates lupus nephritis by inhibiting T cell oxidative stres through PPAR γ [J]. C hem Biol Interact, 2024, 394:110972.

[22] WANG X , T ANG J, Z HANG X , et al. T he Protective Effect of Esculentoside A on MPL/lpr Mice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C D19+IL- 35+ Breg C ells and Interleukin- 35[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24:1- 11.

[23] LIAO Z , Y ANG X , HE L, et al. C ordyceps protein alleviates renal injury by inhibiting T cell infiltration and T h1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lupus nephritis mice[J]. Int Immunopharmacol, 2024, 138:112566.

[24] PAN F, LU Y .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reverse steroid resistance in lupus nephritis: Involvement of the suppres ion of exosomal P- gp levels from lymphocytes to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 ep, 2023, 36:101568.

[25] BI Z , Z H A N G W , Y A N X . A nti- inflammatory and immunoregulatory effects of icariin and icaritin[J]. Biomed Pharmacother, 2022, 151:113180.

[26] Z HOU X , C HEN H, W EI F, et al. T he Inhibitory Effects ofPentacyclic T riterpenes from Loquat Leaf against T h17 Differentiation[J].Immunol Invest, 2020, 49(6):632- 647.

[27] LI D, PAN B, MA 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henqi Dihuang decoction for lupus nep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Ethnopharmacol, 2024, 323:117602.

[28] 贾江伟 , 刘晓红 , 参芪地黄汤联合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2025,31(02):21- 24.

[29] C H E N G C , Z H U R , L IU M, et al. K unxian capsule alleviates renal damage by inhibiting the JAK1/ST AT 1 pathway in lupus nephritis[J]. J Ethnopharmacol, 2023, 310:116349.

[30] DU L, FENG Y , WANG C , et al. Jieduquyuziyin prescription promotes the efficacy of prednisone via upregulating Nrf2 in MR L/lpr kidneys[J]. J Ethnopharmacol, 2022, 298:115643.

[31] LU G Y , W ANG J Y , GAO Z , et al. [R esearch progress on Huangqi Guizhi Wuwu Decoction and predictive analysis of quality markers][J]. Z hongguo Z hong Y ao Z a Z hi, 2023, 48(20):5438- 5449.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肾病科)建设项目(2023年);江西省红蝴蝶疮精准诊疗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