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皮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教学路径的调查研究
巴图 张丽媛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10
摘要:研究目的:皮艺是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皮艺传承与高职院校教育融合发展,探索设置“皮艺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及教学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艺术设计、商贸流通、财会金融、信息技术等四个专业2092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意愿选修皮艺公共选修课;参加校外参观研学活动。结论:推进“非遗进校园”,应结合本土“非遗”资源;“皮艺制作”具有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适当安排“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是学生自我综合素养提升的需要。
关键词:“非遗”皮艺;高职院校;传承;教学
皮雕即在皮质材料的表面进行雕饰,利用皮革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综合使用旋转刻刀以及印花工具,通过拉扯、敲打、描刻、搓压等多种手法,使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力作用于皮革表层,使皮革表面形成不同的立体层次效果,继而通过上色、固色等一系列工艺程序,并最终形成具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手工皮革制品的工艺过程[1]。在各类皮革制品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皮艺作为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12 世纪末到13 世纪初已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皮雕艺术表现形式。并于2021 年被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索“非遗”皮艺融入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以期推动传统手工皮雕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艺术设计、商贸流通、财会金融、信息技术等四个专业1-3年级2092名男、女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2. 统计方法
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克隆巴赫系数r=0.85。
单选题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选项之间的差异,多选题卡方检验采用CochranQ检验方法分析各选项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分析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 χ²=26.023,P=0.00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与不了解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了解的学生显著多于不了解的学生,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皮艺了解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χ²=0.627,P=0.89,对皮艺了解与不了解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1.3 皮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知晓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 χ²=3.302,P=0.347,对皮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情况,知晓与不知晓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003 年10 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 届全体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按此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实施具体举措,全面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促进了“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为“非遗”在高校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内学者们主要从舞蹈[4] 、音乐[5] 、美术[6]、体育[7]等“非遗”实践到学科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与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路径[8],促使学生了解“非遗”教育的重要意义,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本研究结果发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数为1485人,占比71%。相比之下对于“皮艺”和“皮艺被列入国家非遗”了解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819人和1037人,占比只有39%和50%。非遗进入高职院校是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大多数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和对传统艺术知识的渴望。然而,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尤其是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出现了50%以上学生对本土性、民族性“非遗”认识不足的现象。
2.学生选修“皮艺制作”课的意愿及授课方式分析
2.1选修“皮艺制作”课的意愿
统计结果显示, χ²=377.579,P=0.000,对“皮艺制作”课的选修、不选修、不确定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皮艺制作”课程的授课方式
统计结果显示, χ²=27.045,P=0.001,“皮艺制作”授课方式中纯理论教学、直接动手制作、理论和制作相结合三种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择理论和制作相结合授课方式的学生居多、其次为直接动手制作,最少为纯理论教学,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选修“皮艺制作”的主要理由
统计结果显示,χ²=857.53,P=0.000,选修“皮艺制作”主要理由的多项选择中,各选项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选择对皮艺感兴趣和想体验手工的人数最多,分别为47.1%和57.9%,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在诸多研究中,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阐述“非遗”教育价值的研究居多,但从学生角度获取主动选修“非遗”课程意愿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1)在选修“皮艺制作”课意愿方面,人数分布最多的是选修,有938人具有选修意愿,表明多数学生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增强,愿意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2)“皮艺制作”课的授课方式方面,人数分布最多的是“理论和制作相结合”,其次是“直接动手制作”,表明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学科知识,对“皮艺制作”等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追求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希望通过非遗课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选修“皮艺制作”课的主要理由方面,选择次数最多的“是对皮艺感兴趣”,其次是“想体验手工”,表明学生认识到非遗课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拓展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学生参加“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的意愿及活动时间分析
3.1参加“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的意愿
统计结果显示, χ²=7.78,P=0.255,在“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的参加、不参加 、不确定三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2参加“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的时间
统计结果显示, χ²=10.409,P=0.108,在“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时间的三组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本研究发现,学生虽选择学期参加“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人数居多,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表明不少学生愿意参加校外参观研学活动,表明这些学生具有探索精神,渴望走出熟悉的校园,去探索不同的环境、文化和知识领域,通过参观研学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发现新的兴趣点;学生渴望多元学习,认识到校外有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资源,希望通过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三、结论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遗进校园”,应结合本土“非遗”资源,使“非遗”教育具有民间、民俗文化根基。“皮艺制作”作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根据民族地域特色设置其教学内容,保证学习内容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在学期适当安排“皮艺制作”校外参观研学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和实践能力增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丁婕.禅绕画形式植物纹样在皮雕艺术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22,44(14): 28-31.
[2]李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1:6-17.
[4]路明.“非遗”舞蹈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5):66-70.
[5]刘鹏.多元视域下的地方高校非遗音乐课程文化“建构”研究[J]. 北方音乐,120-123.
[6]孔小满.浅析非遗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融合[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2023(3):46-48.
[7]周亚婷,冯跃.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76-80.
[8]宋梅,张泰琦.新文科视角下新疆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3,33(3):5-10.
课题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皮艺公共选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NZJGH2023128)。
作者简介:巴图(1972.10-),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硕士,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皮革造型艺术、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