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扩招背景下县级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实践

作者

黄少芳

肇庆市高要区第一中学 广东肇庆 526100

一、 引言

近年来,为满足国家人才培养与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县级高中普遍扩招。该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使县级高中生源发生显著变化: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英语基础整体更薄弱,且内部差异加大。不少新生来自农村,英语启蒙晚,语音基础差,学习方法多依赖机械记忆。面对高中骤增的词汇、复杂语法及更高能力要求,他们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和分化,传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一开展高效衔接教学已从“可选”成为“必选”。本研究基于本校实践,分享以“音标教学”和“习惯培养”为核心的衔接策略,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二、 现状分析:我校高一新生的英语学习困境

语音层面:超 40% 学生无法认读音标,依赖教师带读或汉字谐音(如“三克油”),造成发音不准、听力困难,单词记忆效率低下,词汇成为首要障碍。

习惯层面:多数学生无预习复习习惯,课堂被动听讲,笔记杂乱或照抄 PPT,课后缺乏规划,作业质量低,遇到问题不愿求助。

心理层面:因基础长期薄弱,不少学生自我标签为“学不好英语”,缺乏兴趣和动力,对高中英语学习心存畏惧和迷茫。

三、 衔接教学的核心策略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为期约 8 周的衔接课程,渗透在整个高一上学期的教学中。

(一) 音标教学:从“零”开始,搭建语音“脚手架”

集中教学与分散复现相结合: 利用开学前两周的课时,进行系统的音标集中教学。但并非一次性灌输,而是采用“分组教学,趣味操练”的模式,例如每天学习4-5 个元音和辅音,辅以大量的拼读练习、辨音游戏(“听音举牌”、“拼音擂台赛”等),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

音形结合,赋能词汇记忆: 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立即应用与正向迁移。在教授音标时,我们优先引入高一上学期教材中出现且符合当前发音规则的核心高频词。例如,在教授元音 /i:/ 时,适时带出 believe、achieve、secret; 在 教 授 元 音 /æ/ 时, 则 对 应 呈 现 attitude、package、value。此举旨在让学生跳出初中已掌握的极简词汇,在高中新语境中直观体会“音- 形”之间的对应规则,从而在拼读和记忆更具挑战性的新词汇时获得即时成就感,有效化解他们对高中词汇的畏难情绪。

工具辅助与持续巩固: 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构建动态化、互动式的语音巩固环境。其一,引入多模态视频资源(如华南师范大学刘晓斌教授团队开放的同步词汇视频),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跟读与模仿,在丰富的视听语境中强化音形对应关系。其二,利用希沃白板 5 的“课堂活动”功能,设计如“单词分类”、“趣味拼读 PK 赛”等游戏化评价环节,定期组织小组或个人竞赛,系统会自动计分排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参与感,使音标巩固从被动练习变为主动竞技,持续保持学习热情。

(二) 习惯培养:清单引导,塑造学习“微习惯”

“清单式”习惯管理: 设计《高一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清单》,将抽象的习惯具体化为可执行的动作,并附上示例:

预习习惯:□ 朗读新单词( ⩾3 遍)

□ 圈出课文不懂处□ 尝试完成 Pre-reading 问题。

课堂习惯:□ 专注听讲 □ 使用符号高效笔记 □ 主动回答一次问题。复习习惯:□ 当日整理笔记 □ 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时复现单词□ 建立错题本。

每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抽评,给予正面反馈。

“微习惯”起步法: 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例如,第一周只要求每天“开口朗读 10 分钟”,第二周增加“记 3 个新单词”,第三周再增加“整理一次笔记”。通过小目标的持续达成,积累成功体验,逐步构建习惯体系。

示范与共享: 教师定期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笔记、错题本,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我是如何记单词的”),通过同伴效应带动整体氛围。

(三) 听说训练:融入日常,营造语言“小环境”

衔接期的听说不追求难度,而重在破冰和适应。

课堂用语英语化: 教师坚持使用简单的课堂指令语(如 Open yourbooks to page..., Who wants to try?),并辅以肢体语言,让学生逐渐适应全英课堂。

每日“三五分钟”听力: 利用课前或晚自习前 5 分钟,播放慢速VOA、新概念英语等简短音频,或英文歌曲、小短片,只要求听懂大意,不做精细题目,培养语感。

朗读与模仿: 跟读教材录音是最低成本且有效的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模仿语音语调,并定期进行课文朗读打卡或分组朗读比赛。

四、 实践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了积极的变化:

学生层面: 约 90% 的学生能够独立根据音标拼读新单词,单词听写合格率显著提升。大部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预习和笔记整理,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明显下降。

教师层面: 教学更具针对性,因为学生基础差距略有缩小,后续新课推进相对顺利。

反思与不足:

对于极少数基础几乎为零的学生,衔接教学周期仍显不足,需要后续的个别辅导和持续关注。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如何避免学生出现“疲惫”和“反复”,需要更长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如何将衔接教学中培养起的良好习惯与高三年的总复习更科学地衔接起来,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 结论

对于县级高中而言,面对现实生源情况,抱怨不如行动。放慢起点,夯实基础,远比盲目追赶进度更为重要。以音标教学为突破口解决词汇学习困境,以系统性习惯培养为抓手提升元学习能力,这套双轨制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赋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工具和信心。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深度地融入此过程,以及建立更精细化的长效跟踪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柴晓英. 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 教育教学研究, 2019

[2] 马彩玲 . 高中英语音标教学策略初探 [J]. 青海教育, 2019

[3] 潘华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探索[J]. 教育界 2025.

[4] 孙俊. 指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英语语篇前置性作业设计[J]. 教学与管理, 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