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济学中的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

作者

梁彦博

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重庆 401320

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济学中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内涵、决策机制和不足,指出完全理重视的是选择的结果,而有限理性重视的是选择的过程。完全理性假设过于抽象和理想,只是便于构建简洁的逻辑体系,其理论和实践预测性都没有经得起考验;而有限理性才是行为人的真实情况,应该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一致性前提。

关键词:完全理性  有限理性  行为人

经济学中,关于的人行为特征的假设是理论的起点,也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派的主要标准。而关于人行为特征假设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程度的假设。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关于人的理性假设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完全理性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

一、完全理性假设

无论是古典经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都是将将完全理性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这里的完全理性假设是指的决策制定者具有一致的、稳定的偏好,即所有决策个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有目的、有理性的最优化行为。正如kreps所说的,“一个完全理性的个体有能力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并可以在各种可行的行为中进行评价和作出最佳选择,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完成,不存在任何成本”。

但是,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理性有根据对人的假设的不同,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即信息完全性和决策最优化。信息完全性指决策者拥有其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是个无所不知的超人,他具有纵向和横向方面完备的信息,而且能够无误差地理解这些信息。这包括对市场条件、产品价格、技术变革等一系列与决策相关因素的全面了解。信息完全性的理性假定是关于理性的最强假定,是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决策最优化指在每个决策节点上,个体能够通过理性的计算,选择最优的可行方案来最大化自身利益。在经济学中,这常常体现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这种最优化假设决策者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能够比较不同选择的所有可能结果,并选择最能实现其目标的那一个。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对完全理性假设的批判越来越多。信息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影响,因此无法做到完全理性。此外,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也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如情感、偏见和心理偏差等,这些因素也对完全理性假设提出了质疑。此外,全理性假设的重要缺陷如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经济主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行为等。

二、有限理性假设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他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信息不完全和认知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这一观点对完全理性假设提出了挑战,并引发了对完全理性假设的批判。

1.有限理性产生产生的机理

西蒙开启了有限理性的大门,后来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指出有限理性产生的机理。

(1)行为人大脑记忆能力的限制。弥勒(Miller)认为行为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受到来自大脑记忆能力的天生限制,这也是导致行为人只能不完全理性行动的内部原因。弥勒发现,行为人记忆的组织是一种类似计算机有限内存的表列等级结构,这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而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

(2)直觉和推理双系统原理。卡尼曼通过构建思维的双系统模式来解释理性有限的原因,他认为人的思维系统直觉系统和推理系统组成,理性与感性系统谁占有相对的控制地位决定选择的理性程度问题,由于理性系统和感性系统共同起作用,行为人的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理性与感性系统谁占相对控制地位的程度问题也就是有限理性的程度问题。

(3)行为人的的认知具有心智成本。认知心理学主张行为人的认知通过其心智模式来决定他的选择是否是理性的。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行为人的心智并不是是唾手可得的无限资源,在利用心智时必将有成本发生,心智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认知时不能无限地利用心智资源,这就决定了理性的有限性。

(4)人类处理信息具有双重过程。认知神经科学从生理水平上揭示人们的情绪决策过程。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类神经系统在处理信息时有两个过程:受控过程(controlled process)和自动加工过程(automatic process),它们由大脑不同区域产生。受控过程与意识和认知有关,是基于理性计算的。自动过程与无意识和情绪有关,是基于动机、偏好和情感的。前者信息加工的特点是经过大脑皮层而深加工的,后者信息加工的特点是自动的可以不经过大脑皮层而引发行为反应。在模糊和不确定性状态下情绪和情感系统首先被激活决定决策。情绪和情感的机制是它作为大脑内装置自动进行信息加工。

2.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决策

有限理性的行为人的决策方式大体上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西蒙的满意原则。西蒙认为,行为人的决策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即从搜索开始直至达到满意为止。西蒙认为,行为人在搜寻信息时,并不知道最优水平是什么,只能参照自己已有的欲望水平,当搜寻的结果达到已有的欲望水平时,搜寻即结束了。

(2)卡尼曼提出的启发式决策。卡尼曼的启发式决策是一种基于简化规则或规律的快速决策方法,它依赖于过去的结果和经验,旨在合理的时间内为问题提供可行且实用的解决方案。这种决策方式侧重于提供具有可接受精度范围的快速结果,而不是追求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行为人在理性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往往采取一些启发式决策来代替最优选择的方案,比如易得性启发决策、代表性启发决策、小数原则和调整与锚碇效应等,当然这些决策的结果可能导致目标偏差,但这些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3)施密德提出的认知和偏好表达不完全。施密德指出大脑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且不同组成部分具有某种独立的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人们行为和决策只能是有限理性的;在面对困扰和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偏好和人格才能发展起来,这是个内生的学习过程。换言之,有限理性的行为人不仅在认知和计算能力上是不充分的,而且在偏好的表达上也是不完全的。行为人在有限理性的限制下将简化所面临的选择,具体措施有开设智力账户、有序地组织各种选择、进行选择性感知、形成习惯和标准操作程序使之为感知到的环境模型提供线索,并确定次要目标。

(4)制度经济学家戴炽 (Denzay)和诺斯 (North)则认为,经济主体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使得完全理性不可能实现。因此,真实决策中的行为人是依靠某种心智模型进行决策的,通过预期和意识采取行动,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影响行为人的认知,行为人通过其心智模型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形成新的预期,如此循环构成行为人认知和环境的一个互动过程。

总结

完全理是主流经济学的前提假设,重视的是选择的结果,是实质理性;有限理性是非主流经济学的前提,重视的是选择的过程,是过程理性。 许多经验研究都表明,企业和个人的真实决策过程同有限理性的假定非常一致,而不符合完全理性的假定。完全理性假设过于抽象和理想,只是便于构建简洁的逻辑体系,其理论和实践预测性都没有经得起考验;实践经验表明有限理性才是行为人的真实情况,应该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一致性前提。

作者简介:梁彦博(1980.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商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