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写作教学要努力选择一条简约之路

作者

郭云云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 710072

顾之川先生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将文学教育、知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于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中。”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于漪老师认为,写作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 版)也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写作教学,要努力选择一条简约之路,即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注重语言积累与训练。

一、回归生活,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生活本身就是文本,这无字之文本藏着无限的故事和学问。写作教学的源头亦是生活本身。如2020 年陕西中考作文《合唱》--- 此套试题的点睛之笔。看到作文题目,瞬间让我们眼前一亮,心中仿佛有不知名的旋律已蓦然响起。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所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么好的题目能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立新意,也对我们老师的作文教学是一次很好的引领。作文选材立意力求“真”。“文贵情真”,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从身边事入手,选取对自己触动最大、有真情实感的素材来落笔。我们只有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细心观察,才能看见生活原本的模样,写出的文章才亲切感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为基础,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为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感官和心灵的作用。杜绝假大空编造故事,必须实有其感,感同身受,文章才能娓娓道来,有感染力,有真味道,耐读耐品。相信一篇好作文一定是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的动情合唱!

一位学生《合唱》的开头段:青石板上影影绰绰,路边咖啡店的玻璃被镀上柔和的金色,气里氤氲着糖炒栗子与桂花糕的香甜,这时候秋的合唱温和软糯,像暖阳一般洒向你身边。

结尾段:落叶簌簌,星河灿烂,重叠的岁月里,秋天的合唱前奏动听,低音深沉,中音舒缓,高音欢快。四音相融,音音成韵,汇成一股细细的水流,流入心田,流向远方。我不禁听得如痴如醉……

如2019 年盐城中考作文《真的有意思》,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2017 年陕西中考作文《会玩,才好》,当年的这个题目一出来,也是辣了眼,让大家琢磨半天。玩,谁都会,但是什么是“会”玩?怎样“真的”有意思?就需要大家细细审题、选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成长故事,写出别样的“玩”有真味的“意思”。生活大天地,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快乐有趣味,思考有成长。有思想、有收获的玩,才算“好”。命题人考查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如何认识“玩”的真正内涵、如何思考“学”与“玩”的关系,引导他们贴近生活,学会灵活创新、快乐生活,可谓别出心裁。而《真的有意思》,关键词“有意思”如何细致表达?审题的难点“真的”如何体现?需要我们细细打量,斟酌一番,选出更好的素材,以新的角度、活的选材、细的笔触,用心构思立意。在他们生活的尺幅间,身边事物的琐碎里,慢尝细品,记录美好,收获成长,确实真的有意思。

一位学生作文中写到:

开头:清风无痕,只将时光轻轻褶起,窗外的杜鹃又开了,花香凝结在空气的浮动中,轻盈地飘向了那个叫从前的地方。那段时光,真的有意思。

结尾部分:午后的阳光洒满窗棂,光线透过窗缝轻柔地照射在指缝间,像是温柔的轻抚,让人想起从前的温暖,外婆轻轻地伏在缝纫机前,婉转地机声缓缓流出,萦绕在每一个角落,那只金色的小蝴蝶,好像扇动了翅膀,轻盈地飞向了更遥远的地方,多么美好,多么有意思。外婆忽然极浅地笑了一下,好像须臾间花开的春天。

清风有痕,掀起心上阵阵涟漪,窗外的杜鹃花儿谢了又开,花香就像那美好的缝纫机声,缓缓流动,让爱永远留在了心上,爱是真的,有意思,也是真的。

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也许,真是为了看到生活中的那些“阳光”,我们竟然在且快且慢的日子中坚持了很久,相信:人间草木的恩典,故乡炊烟的温暖,父母儿女的挚情,都会让我们于烟火寻常处,驻足停留,深情凝望,看见生活的另外一种模样,并启发我们,让思维转个弯,便是柳暗花明。

二、回归自我,我手写我心。

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心”,要善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同时,教师要善于设置写作情境,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抓住一闪念的感觉,找到自我,从一点出发激活自我,苏醒自我。好的习作,不仅能让读者读出作者这个“我”,也能让读者读出自己的这个“我”。如2021 年陕西中考作文《这,是我的节奏》这个题目真好,平中见奇,稳中求新。倡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自由表达,写具有个性的独特体验的真作文。侧重个性化感悟,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抒写真情实感,表达成长意愿,传递心灵之声,彰显成长节律。单从命题语言表述上就能看出命题者对青少年心理的一种洞察,一种关爱,有一份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增添一份与青少年的亲切感。以青少年的视角看世界,看自我,即符合了他们的认知,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在潜移默化中熏染了学生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共知、共情、共生的理念。同时这也是命题者顺应时代主题,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的一种关注。在作文中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相信,每一个作者笔下,我手当写我心,“这”节奏,“我”的节奏,一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一位学生作文结尾部写到:我不禁感慨,排箫明快的节奏究竟是多么神奇,过去是大唐歌女最钟情的宫廷乐器,曾经是记录奶奶爷爷倾城岁月的宝贝,而今却是奶奶与我之间挚爱亲情的纽带。

千年华夏,华夏千年,传统文化的节奏已渗入到中华文明的骨髓里,我不过只触及了它一息的脉搏,但,足矣。

因为 , 排箫的节奏就是我的节奏。在今后的岁月里,它的节奏会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也不断点亮我心向未来。

如 2021 年辽宁中考作文《我就是那少年》这个标题和《这,是我的节奏》一样青春、美好、有劲。都强调“我”的独特性,与众不同,采用第一人称,对“那少年”“节奏”有限定性,须讲述“我”的故事,“我”的变化,“我”的成长经历,“我”可小可大;都有指示代词“那”“这”,相当于半命题作文中的补空,是作者思考的主体内容,确定选材的方向;都有判断动词“是”,铿锵有力、连接前后、一脉贯通;中心词“少年”“节奏”,既有静止的思考,又有变化的蓬勃;有美好祝福,又有满目期待、无限憧憬,在成长起伏间,在动静交替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好姿态最美模样,去寻找这个时代的最好脉搏。时光里,愿那个“少年”节奏里的“我”,始终怀揣着梦,眼里有光,心底有爱,目之所至皆是星辰大海,心之所期皆会春暖花开!日子里,那个少年,那个“我”,永远明媚,永远热忱,永远年轻。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少年!

如2021年甘肃中考作文《我也了不起》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了不起”的不仅仅是伟大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文题中的“我”是个限制性词语,引导学生将选材界定在“我”的范围中,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的亲身感受。“也’字不可忽视,即文章要表达的的是对自己的新认识、新发现,其内容可以是个性、品德、行为、思想等。作文时,要写出自己的“了不起”之处,并进行适当的议论或抒情,表达肯定与赞美,突出优点,突出自我成长。一位学生结尾处写到:

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少年 , 不也正是那黄河中的后浪吗?不断地向上 , 不断地超越 , 不断地拼搏 , 向世界证明着中国青年的阳光与正气 , 展示着中国青年的创新力和永远的少年感 ! 生

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们作为后浪,就应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肩上有责,脚下有路。都清醒,都独立!无惧困难,一苇以航。

三、注重语言积累与训练。

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作文是汉字美丽的排列组合,无论是流畅的记叙、细致的描写、还是深切地抒情,学生要掌握这些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写作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是一项将自身内部语言进行建构与输出运用的实践活动,即以“言”载“意”。这就需教师大量阅读、精心备课、仔细钻研;学生热爱阅读、用心构思、勤于积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语言的美妙,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平日里,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准确记录眼之所见,充分表达心中所想,真正抒发心中之情,笔耕不辍,在浅吟低唱间妙笔写芳华。如2021 年甘肃小作文:围绕“秋叶”,写一段抒情文字。写景片段的写作,我们可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其特点,细腻描写秋叶外在的色彩美、形态美;在直接抒情的同时,还可以运用间接抒情,由其形上升到其神,抒发秋叶美在坚强、忍耐、守望……

一位学生这样描写:我漫步在岸边,金灿灿的太阳披着晚霞的风衣,袅袅婷婷地向西方飘去。秋风抚摸着我的面颊,吹散了头发。忽然,一阵耀眼的金光迷离了我的眼睛,原来是几颗银杏树。银杏扇形的叶子如同无数把金黄的小扇子,一阵秋风拂来,满树的小扇子“沙沙”作响,不时有几片金色的叶子簌簌飘落下来,那情景真让人陶醉。金黄的叶片在空中飞舞,像成群结队、随风曼舞的金蝶,又像展翅欲飞、歌声悦耳的黄莺,还像成双成对、恋恋不舍的鸳鸯。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银杏的叶儿也不愿意就这样平淡地离去,它们抓住生命最后的时刻,用尽自己的力量为秋天奉献黄昏的美。

如 2020 年上海中考作文《有一种甜》,唤起学生对曾经美好的回忆回味,关键词“甜”让我们想起很多,表面是一种滋味,深层却是我们经历、成长中的体悟、真切感受。

位学生在结尾部分写到:在秋风中尝一盘饱含温暖的炒花生,有一种甜,悄然流过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踏着故乡的青石板,触摸最本真的阳光,书一笔清远,盈一杯暖阳,最爱那古巷里的糖人心。循着足迹,慢慢走,寻觅那份独属于古巷的半夏甜蜜。

一位学生作文中写到:午后的闲暇时光,我来到书柜前,打开柜门,随意抽出几本看过的书,吹去书上落满的尘灰,翻开微微泛黄的书页,深情凝望,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我品出了曹文轩笔下亲情的浓郁香甜;尝到了《哈利·波特》中友情的淡淡清甜;悟出了林清玄笔下生活的“苦中有甜”,人间有味是清欢。单调无味的白纸黑字间,竟也隐藏着缕缕甜味。那甜,仿佛春的味道,是那一抹春意携着第一缕花香的甜,是光秃秃的树枝上冒出第一颗芽的甜,是人们笑着迎来春天的甜。

一位学生在“精彩集锦”中这样描写“肉夹馍”:朦胧淡白的雾气袅然在小店上升起,入鼻是浓郁的麦的清香,锅中的饼在炉火的映射下一点点结出金黄的边角,一层一层,如树年轮般,散出诱人的、清甜的香,让人眼前不由得浮现出金黄麦浪,沉醉自失起来。却听“嘶啦”一声,然后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锅盖打开了,色泽微红、透明的卤肉反射出油亮的光泽,雾气一下子氤氲,两种香也似在互相交融、沉淀,层次变得丰富了,和锅中的卤肉一般翻腾着,每一刹都那样的不同。馍也从炉火中被拾起,晕开支棱起的纹路每一周都是不一样的黄。刀“呲呲”地切开,中间却是白的,宛若新米的洁白。那边是肉,颤悠悠地立在案板上,几个小时的卤煮让它与汤汁的香融为一体,露出那般鲜亮的颜色,肥的部分晶莹剔透,透出琥珀色的朦胧的光,瘦的部分纹路清晰,微微翻卷出来。轻轻几刀剁碎,肥肉、瘦肉和卤肉汁混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快速塞进张着大口的白面饼中,那白色的饼芯也被浸染琥珀的颜色。拿稳、捏紧、一口咬下,入口是饼的酥脆,继而是宣软,最后是卤肉的浓香。这时候,嚼上一嚼,唇齿之间充盈着丰富的香,初起是面粉和火炉贴烫的炉香,再加入那卤肉的浓香,回味细品还掺着麦的清香,升华、翻腾、凝聚,交织。那一种食物中,不知包含多少的味道!温暖了胃,温暖了心,温暖了情的肉夹馍啊……

读着读着,感觉内心溢满了感动和幸福,如此快意地感受着世间之温暖,这样的温暖,如一道照彻心灵的光,永不熄灭。窗外,风仍在唱,有点像母亲的轻唤;也有点像炊烟飘进旷野;更像父亲的沉思。我抚着这些文字,心里深深觉得“值得!”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非常经典的一篇课文,语言更是值得反复品读。“我在开花!”“我在开花!”我反复地读着紫藤萝欢笑、自信、幸福的话语,想象着阳光下它们俏皮、骄傲、充满童趣的姿态,天地间顿时清朗、亮堂了起来。写作是一种治疗,有着心灵疗愈的作用。心灵创伤尚未平复的作者,凝望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托物言志,有效地纾解内心的积郁苦楚,发出了生命的强音——“我在开花”。这是花的甜,这也是宗璞在“我在开花”的声音里,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热爱生命,珍惜现在,勇于实践,创造美好,让生命的长河永远充满芳香。这是紫藤萝充盈蓬勃的生命心曲,也是作者斗志昂扬的前行宣言。散文的语言,表层之下常常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和内在的意蕴,或对生命点化与润泽,或对人生对人的回归有体悟和思考。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往往就凝聚在个性化的语言中。

散文的语言,表层之下常常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和内在的意蕴,或对生命点化与润泽,或对人生、对人的回归有体悟和思考。何以致远,唯有书香;何以语文,唯有言语。所以,我们要关注语言实践,重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