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血糖如何诱发脑卒中?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血糖控制有何特殊要求?

作者

黄川耘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广西桂林 541000

在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威胁中,高血糖与脑卒中就像一对“致命搭档”。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 倍,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临床上,不少脑卒中患者发病时才发现自己血糖偏高,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糖还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很多人疑惑:血糖高为什么会伤到大脑?糖尿病患者得了脑卒中后,血糖该怎么控制才科学?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揭开这些健康谜题。

高血糖如何一步步“ 侵蚀” 脑血管

高血糖对于脑血管的损害有着多样化的途径,且是一种渐进性的过程。

首先,高血糖通过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自由基的生成,持续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是血管的“保护膜”,一旦受损,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研究表明,血糖超过 7.0mmol/L 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增加3 倍以上。

其次,高血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过高的血糖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这些物质附着在血管壁上,刺激炎症反应,促使血管壁增厚并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增大,血管变窄,一旦斑块破裂,会引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脑卒中。

第三,高血糖使血液黏稠度增加。糖化的红细胞变硬,无法顺利通过微血管,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增加,导致血液变得像“糖浆”一样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脑部微循环受阻,缺血缺氧的脑细胞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最后,高血糖还会影响脑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正常情况下,脑血管会自动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以应对血压波动和脑部供血需求。但高血糖导致的神经调节失常,使得脑血管无法有效调节,增加脑出血或脑缺血的风险。

因此,长期高血糖通过以上途径逐步破坏脑血管的功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血糖控制,以防止这些危害的发生。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血糖控制的“ 特殊法则”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稳为主、防过低”的原则,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大多数病情稳定、年龄在 65 岁以下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 7.0mmol/L 以下,餐后 2小时不超过 10.0mmol/L ;70 岁以上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降糖方式上,急性期首选胰岛素,静脉泵入或皮下注射能快速调整血糖,通常维持在 8.0-10.0mmol/L ;病情稳定后,可过渡到口服药,避免使用对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饮食方面要低糖、低脂、高纤维、适量蛋白,急性期根据吞咽功能调整饮食形态,避免呛咳引起肺部感染。运动方面,急性期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轻度康复锻炼,每次20-30 分钟,每周 3-5 次。血糖监测更频繁,建议每天监测 4-7 次,特别是睡前和凌晨3 点,避免夜间低血糖。低血糖预防至关重要,患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并记录血糖变化、饮食、运动、用药等信息,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糖与脑卒中的关联密切而复杂,糖尿病患者有着较高的脑卒中发生风险,且患病后的病情严重程度也较高。长期高血糖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影响神经调节等多种方式诱发脑卒中,因而早期、持续的血糖管控是保护脑血管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控制是一门“精细活”,需要根据年龄、病情、并发症等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选择安全有效的降糖方式,加强饮食运动管理和精细血糖监测,重点防范低血糖;与此同时,对血糖及各方面管理情况做好记录,以供医生参考,及时做出治疗方案调整。只要掌握这些“特殊法则”,就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让血糖管理真正成为脑卒中康复路上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