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读写共生”的有效开展
张伟
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重庆 合川 401520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育改革背景下,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成为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思维品质的关键。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为编排逻辑,为读写融合提供了丰富资源与实践空间。
一、任务驱动,串联读写练习
任务驱动策略通过设计结构化学习任务,构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逻辑链条。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读写活动分解为递进式任务群,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1]。例如,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先布置以文本精读为核心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提炼观点、分析论证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对应的写作任务,如模仿文本结构撰写议论文,或基于阅读内容进行观点拓展与创新表达。通过这种方式,阅读任务为写作提供知识储备与思维框架,写作任务则检验并深化阅读成果,形成读写循环的闭环体系,有效避免读写分离的问题。
比如说,在教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专题时,教师围绕“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一教学目标,设计递进式任务群。首先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精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诗歌,梳理诗中“月”“鸟”“松”等意象,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递情感与志趣;随后设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古诗意象运用手法,以“乡愁”为主题创作现代诗或古体诗。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积累了意象使用技巧,在写作中尝试将“炊烟”“老井”等意象融入诗句,既深化了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又实现了从阅读鉴赏到创作实践的能力迁移,形成读写结合的完整链条。
二、细致讲解,强化读写能力
细致讲解是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对阅读与写作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剖析与指导。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聚焦文本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内容,通过逐段分析、要点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逻辑[2];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针对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结合阅读所学进行专项讲解,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技法转化为写作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比分析优秀范文与学生习作,明确指出问题与改进方向,使学生在理论认知与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读写素养,为实现读写共生奠定基础。
比如说,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小说教学中,教师针对《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课文,开展读写能力强化训练。讲解阅读内容时,教师逐段剖析鲁迅作品中犀利的语言风格、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记念”背后的时代意义与思想价值;在写作指导环节,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布置以“铭记与传承”为主题的议论文写作任务。教师详细讲解审题立意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夹叙夹议”的结构,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技巧。通过分析优秀范文中论点的提炼、论据的选择与组织,以及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逻辑漏洞,帮助学生将阅读所学转化为议论文写作能力,实现读写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开放探究,实现读写共生
开放探究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创造性表达,推动读写深度融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主题,如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辨性讨论等,要求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搜集资料、分析观点,并以论文、评论、辩论稿等多种文体进行写作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而是服务于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写作也突破了程式化训练,成为思想碰撞与知识整合的载体。开放探究使读写活动相互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深化阅读理解,在写作中完善思维体系,最终达成读写共生的教学目标,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比如说,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以《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为基础,设计“封建社会的人性困境”开放性探究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文学评论与历史资料,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角度探讨小说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并鼓励学生以论文、剧本改编或文学评论等多样化文体进行写作表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深入阅读挖掘文本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写作中或从女性视角重构祥林嫂的故事,或通过对比分析林冲与武松的反抗之路,不仅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还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真正实现阅读促进写作、写作反哺阅读的共生效果,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细致讲解、开放探究三条策略紧密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从不同维度构建了高中语文“读写共生”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实现读写活动的有序衔接,细致讲解夯实读写能力的基础,开放探究激发读写融合的深层动力。这些策略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实践验证,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同提升,推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孙少乾 . 高中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 [J]. 学苑教育 ,2025,(16):85-87.
[2] 林艳 .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J].学周刊 ,2025,(1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