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江婷婷

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摘要: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课例,提出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认知冲突、多样化教学方式等具体培养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要使命。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合理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探究有效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促使学生深入剖析文本,不仅理解表面含义,更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学生在阅读时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思考、质疑,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二)培养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塑造健全人格

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盲目跟从他人观点。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充满童趣的百草园动画视频,展示园中的花草树木、昆虫飞鸟等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世界。随后提问:“假如你是鲁迅,在这样的百草园中玩耍,会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这种情境创设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进而主动去阅读和探索。

2、问题引导培养意识

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除了常规问题,还可以提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行为,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这一问题打破了学生对文本的常规认知,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父亲的行为,培养问题意识。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哪怕问题看似简单或偏离主题,也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例如,当学生提出 “文中为何多次描写父亲的‘背影’,而不是正面形象?”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二)创造认知冲突,促进批判思维养成

教师可通过创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在教授《醉翁亭记》时,文中描绘了醉翁 “与民同乐” 的情景,教师可提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太守真的能完全做到与民同乐吗?” 这一问题与学生对 “与民同乐” 的常规理解产生冲突,促使学生重新审视文本,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通过解决认知冲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批判思维能力。

(三)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培养模式

1、游戏教学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后,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接龙游戏。游戏规则可以设定为:学生依次背诵含有特定字(如 “月”“花” 等)的诗词,且不能重复。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快速回忆所学诗词,同时思考诗词的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当学生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 时,可能会联想到月亮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寄托的思乡、离别等情感,从而对诗词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直观的学习体验。在教授《灯笼》时,教师可以播放与灯笼相关的民俗视频,展示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下灯笼的样式、用途和文化寓意。比如,展示元宵节的花灯盛会,各种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灯笼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还有一些传统婚礼、葬礼中灯笼的使用,体现了灯笼在民俗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同时,展示一些关于灯笼的文学作品片段,如古代诗词中对灯笼的描写,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通过多媒体展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学生对文本中灯笼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批判。

3、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讨论 “为什么明明没有人看到皇帝的新衣,却没有人敢说真话?”“小孩子最后说出真话这一情节有什么深刻寓意?” 等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动机,思考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人们不敢说真话是因为害怕被嘲笑或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和对权威的盲目服从;而有的学生可能从人性的虚伪和虚荣角度出发,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地位而选择说谎。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小组汇报和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可以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评价,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四、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认知冲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慧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 (12): 40-42.

[2]张银.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J]. 辽宁教育, 2024, (19):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