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思考研究
刘莉
尉氏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475500
小麦传统栽培模式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生态污染等问题,而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小麦必须全面做好高效增产技术优化,进而转型成生态友好、资源节约、提质增效的技术体系实现小麦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一、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
(一)优质绿色品种的筛选与应用
小麦种植实现绿色高效增产必须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筛选更优质的绿色品种,从而增强小麦的抗病、抗倒伏、抗旱倒伏能力,促进小麦的优质品种升级。因此,小麦在选种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市场需求,优先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具有良好抗逆性和优质丰产性的品种,同时注重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如多雨地区选择抗穗发芽品种、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的品种,避免盲目引种导致减产或品质下降。
(二)土壤健康与耕地质量提升
种植绿色优质小麦的地区要做好相应的土壤技术改良,进一步针对酸化、盐碱化或连作障碍土壤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从而为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在此过程中,小麦种植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培肥措施,通过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输入,种植紫云英、苜蓿等绿肥作物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疏松透气、保水保肥的良好环境。此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需要协同种植户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肥力、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动态掌握土壤健康状况,为精准改良提供数据支持,从根本上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最后,优质绿色小麦种植的土地还要推行“ 小麦-豆类” “ 小麦-绿肥” 轮作模式减少连作障碍,并适度在生态脆弱区实施休耕,结合免耕、少耕技术,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三)精准水肥管理技术
精准的水肥管理能有效地对土壤养分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能在减少化肥过量使用的过程中做好自然环境保护,促进小麦优质产品与环境生态优化的协同发展道路。因此,各地要通过土壤监测数据与小麦需肥规律的结合,确定不同生育期的氮、磷、钾等养分的最佳施用量和配比,建立基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的动态水肥管理模型,让小麦能有更精准的营养供给。与此同时,各地还要全面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例如,河南等多地种植区域采用了滴灌、喷灌等技术,通过管道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了水分和养分的同步供应与养分流失减少,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全面做好病虫害管理建立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小麦绿色增产高效的重要方式,因此,各地优质小麦种植区域要构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物理防治为辅助、科学用药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例如,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农业防治方面需合理轮作倒茬避免与易感作物连作,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其次,相关部门还要全面引进相应的生物防治,进一步通过推广释放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昆虫抑制病虫害,构建更加平衡的农田生态系统。除此之外,小麦的生长期与抽穗期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物理防治手段。如,利用色板诱杀蚜虫、粉虱;杀虫灯诱杀夜蛾类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从而实现环境保护。总体上来讲,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必须严格遵循“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原则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五)智能化栽培管理技术
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管理对于建设绿色农业、促进生态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来小麦种植要逐渐实现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采用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做好相应的播种、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提高作业效率和标准化程度。除此之外,各地区还要不断开发智慧农业技术形成智慧农业体系。例如,各地可以通过不断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实时监测小麦生长状况,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站等设备采集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病虫害等关键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数据进行整合与挖掘,构建小麦生长模型,实现对小麦生育期动态的精准预测。最后,大规模种植地区,如河南小麦产区可以率先结合区块链技术对小麦生产全过程进行溯源管理,记录品种选择、农事操作、投入品使用等信息,进而实现绿色农业全程监控,增强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推动小麦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策略与发展建议
在高质量发展的领导下,绿色小麦高效增产技术要进一步做好研发与集成创新,并通过针对区域生态特点形成本土绿色技术推广,加强多技术协同集成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小麦种植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首先,各地要聚焦小麦绿色高效增产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大在抗逆性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新材料、精准水肥调控设备、生物防治制剂等领域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各地要研究人员针对不同麦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特点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同时确保技术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同时做好传统经验与现代种植技术的融合,进而将农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绿色栽培智慧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相融合,从根本上丰富技术创新的内涵,提升技术的综合效益和推广价值。
其次,未来的小麦绿色生产必须全面推动智能化与机械化的融合,因此各地要不断研发出更适合本地的轻简化、低成本绿色技术装备,为更多非规模种植的小农户提供更多便利。与此同时,各地要给予更充分的技能培训加强农机操作人员的能力,确保智能化设备能够被正确使用和维护,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在政策支持方面积极设立专项补贴资金鼓励农户采购绿色农资、智能化设备和应用先进技术,降低农户技术应用成本,从而引导农业种植人员更能形成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绿色小麦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
最后,未来农业部门还要全面建设数字农业平台为农户提供精准化决策支持服务,这样才能全面形成覆盖小麦全生育期的数字化管理闭环。例如,相关部门可以整合多源信息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数字化指导,并通过手机 APP、微信小程序等便捷渠道,让农户能够随时查询田块的实时数据和管理方案,实现“ 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 。这就意味着农业部门需要整合现有农业数据资源,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农业平台,进而有效结合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精准化指导,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还需要不断在品种优化、土壤改良、精准管理、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绿色技术规模化应用,促进小麦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秀春.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在鹤壁的应用价值与科学实践研究[J].种子世界,2025,(05):3-5.
[2] 冯贺. 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J]. 种子科技,2024,42(09):68-70.
[3]王宏梅,孙明海,王绍冉,等.邹城市小麦持续增产的技术限制因素与新技术集成[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07):83-86.
[4]秦羽青,程宏波,柴雨葳,等.中国北方地区小麦覆盖栽培增产效应的荟萃(Meta)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2,55(06):109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