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杨玉兰
兰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甘肃兰州 730030
前言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阶段高发呼吸道感染疾病,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比高达 15%~20% ,尤其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发病率更高。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生物学特性及结构相对独特,在宿主体内诱发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既往研究以病原体的直接致病作用为主[2],现阶段,研究人员对宿主免疫反应的认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发病机制,对于提升疾病认识找寻准确的诊断方法、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诊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疾病诊疗水平。
1.肺炎支原体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指的是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被归于支原体科、柔膜菌纲、肺炎支原体属的范围内。其与细菌与病毒中间,生物学特性相对特殊,在诱发宿主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肺炎支原体细胞膜的组成包括脂质及蛋白质,无细胞壁,导致其对大量常规抗生素有一定耐药性[3]。其表明抗原成分分布较多,常见有 P30 蛋白、P1 黏附素等,该类成分直接影响着肺炎支原体的致病过程。P1 黏附素是肺炎支原体的高危致病因子,其能够加快肺炎支原体 衣服 依附在宿主细胞表面,进而导致感染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4],肺炎支原体 肺炎 的发生与宿主免疫反应与直接接触损伤宿主细胞有关。其中直接接触损伤方面,肺炎支原体通过结合支原体表面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进而向细胞内部入侵,加快细胞损伤及凋亡。另外,肺炎支原体可以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等酶、毒素的分泌,该类物质极易导致宿主细胞受损。宿主免疫反应方面,肺炎支原体的抗原成分可将宿主免疫系统激活,造成免疫反应激活异常,导致免疫损害发生[5]。相关研究表明[6],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宿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自身免疫等均被激活,例如,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机体宿主中的 B 细胞被激活,导致特异性抗体产生。同时,其能够激活T 细胞,导致白细胞介素-2 及干扰素-γ 等大量释放,该类细胞因子虽然能够有效清除病原体,但极易损伤组织器官。肺炎支原体传播方式以飞沫为主,此外,还可经直接接触传播。肺炎支原体在幼儿园及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传播速度较快。相关研究表明[7],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大约20%~30% ,尤其是秋季与冬季,发病率更高。
2.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症状严重程度不同,且每位患者表现不同,导致临床诊治难度提升。一般情况下,肺炎支原体肺炎伴有咳嗽症状,而且主要是干咳,同时存在少量黏痰。大多数咳嗽表现为阵发性,清晨及夜间咳嗽显著,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是数周,病情严重者可持续数月[s]。主要是因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造成呼吸道黏膜产生严重炎性反应,对咳嗽感受器刺激,诱发咳嗽反射。同时,发热也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大部分体温是37.5℃-39℃,少部分存在高热症状,体温超过39℃。通常情况下,发热持续3-5天,但有些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偏长[9]。该症状是机体对抗肺炎支原体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等大量释放,对下丘脑等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刺激,进而提高体温。此外,有些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合并后,呼吸困难症状加重[10]。其严重程度与肺炎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及范围密切相关,在炎性反应累及肺泡、细支气管后,造成气体交换受限,进而加重了呼吸困难。另外,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后,极易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最终造成呼吸困难症状加重。
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
3.1·宿主细胞的直接接触损伤
肺炎支原体通过与受损的宿主细胞直接接触,其表面黏附因子(P30蛋白、P1蛋白等)依附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导致损伤机制被激活。肺炎支原体极易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等酶及毒素,该类物质极易对宿主细胞的细胞器及细胞膜造成损伤[11]。据有关资料显示[12],过氧化氢可对细胞膜的完整性造成损坏,造成细胞内容物渗出,进而加快了细胞凋亡及功能异常。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对宿主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产生影响,生成大量氧自由基,进而对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等)造成损伤,导致细胞快速凋亡,受到损伤。直接接触损伤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为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奠定了基础。t
3.2 免疫损害
3.2.1 体液免疫损伤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过程中,体液免疫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宿主 B 淋巴细胞快速被激活,导致特异性抗体产生增多。该类抗体能够快速结合肺炎支原体表面抗原,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大量聚集后,将补体系统激活,进而产生许多炎症介质,该类物质可加快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并堆聚在感染位置,导致氧自由基及蛋白酶大量释放,使得肺组织受到严重损伤[12]。另外,免疫复合物还能够聚集在肺组织中,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提高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肺炎病情加重。体液免疫损伤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持续存在将会连续损伤肺组织。
3.2.2 细胞免疫损伤
机体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宿主 T 淋巴细胞将被激活,并进行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可对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进行识别,并进行攻击,从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 及IFN-α 等细胞因子。该类细胞因子有助于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提升,加快炎症细胞聚集,进而导致肺组织炎性反应加重。另外,细胞免疫反应的出现,还能够将细胞毒性 T 细胞激活,该类细胞能够将感染的宿主细胞直接杀灭,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进而加快细胞溶解及死亡。细胞免疫损伤不仅能够将病原体有效清除,还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破坏正常肺组织结构及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显著降低[14]。因此,细胞免疫损伤直接影响着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既可以加快疾病康复,又能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加重。
3.2.3·自身免疫损伤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表面抗原成分与宿主自身抗原接近,可加快机体产生抗体。该类抗体在与宿主自身组织产生交叉反应后,加快了免疫性炎性反应的产生。例如,肺炎支原体P1蛋白与部分神经组织抗原接近,很可能加快机体形成抗神经组织抗体,进而累及神经系统,导致并发症发生,如脑炎、脑膜炎等[15]。另外,自身免疫损伤还可能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影响,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肝炎、心肌炎等。自身免疫损伤机制相对复杂,与表位扩展、分子模拟等有关,其在促进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具有重要作用,极易导致病情加重。t
4.结束语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细胞免疫损伤、自身免疫损伤、体液免疫损伤等,通过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病机制,能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针对性指导,从而减少感染发生及疾病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芳芳, 陈玲玲, 周挺敏.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与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E 的相关性[J]. 中国妇幼保健, 2024, 39 (15): 2850-2853.
[2]陆爱珍, 张亦群, 俞建. 特禀质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 2024, 44 (7): 1128-1134.
[3]张汝, 左颖颖, 李水红, 等. 肺炎支原体黏附蛋白 P30 研究进展[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4, 52 (3): 488-491.
[4]李伟, 孙思敏, 王凯, 等. 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 (36): 173-175.
[5]展磊, 王晓红. 肺炎支原体表面黏附蛋白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23, 51 (4): 76-81.
[6]曾敏.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14): 4-6.
[7]杨备, 马红娟, 王慧, 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23, 13 (4): 56-59.
[8]黄建珍. 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 36 (12):26-28.
[9]王琳.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的研究进展[J]. 商洛学院学报, 2022, 36(4): 30-35.
[10]王晶, 李新民, 韩耀巍, 等. 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及中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1 (4): 513-520.
[11]赵晓霞, 李歆, 殷菊.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1 (15): 2171-2175.
[12]张海情, 陈艳萍, 张瑾. 肺炎支原体疫苗研究进展[J]. 临床杂志,2022, 40 (8): 634-640.
[13]鲍汝英, 徐国成.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 43 (13): 1274-1278.
[14]蔡玲利, 钟森.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医药, 2022, 44 (11):1726-1731.
[15]刘艳艳, 景淑军, 崔振泽.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2, 29 (2):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