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院政工管理工作能力的实践策略解析
蒋耀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人民医院
引言: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不仅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专业机构,更是践行社会责任和传递价值导向的重要平台。政工管理工作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成效直接影响医院的政治方向、文化氛围和医患关系。近年来,面对医疗环境日趋复杂、医患诉求日益多元的现实,因此,系统探讨提高医院政工管理工作能力的实践路径,既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1、医院政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
医院政工管理体系中,政治理论教育构成思想提升的核心路径,现实场景却暴露出认知与行动的割裂。部分管理者停留于会议传达、文件复读的表层运作,医疗业务同理论研究的交叉探索呈现明显空缺。医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单一化学习模式加剧了知行转换的滞后性。党务工作者在处理党建与业务融合时呈现机械性操作特征,未能将政治理论转化为医疗服务质量升级、医患关系调适、医院文化培育的系统性策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疏离的现象,持续弱化着政工管理的牵引效能,形成亟待突破的实践困境。
1.2 思政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现有医德医风教育体系偏重群体化授课、政策解读等传统路径,互动机制与情感共鸣元素明显匮乏。青年医务群体作为主要受众,面对填鸭式教学时显示出参与度走低态势。教育素材编排与临床工作者职业焦虑、价值困惑等心理诉求产生结构性错位,未能有效介入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同塑造等关键维度。传播技术迭代滞后致使政工工作缺失沉浸式教育工具,仪式感构建与情境化渗透等柔性手段有待开发。传统思政模式在感染力层面的薄弱状态,正倒逼管理机制探索碎片化学习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等创新维度,这成为现代医院治理能力升级的重要切口。
1.3 干部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医院政工干部队伍责任意识较强,专业素质与能力架构显露出短板。部分管理者政治修养及理论根基存在欠缺,难以适配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求,培训体系未形成完善格局,针对性培养方案和实践路径仍有缺失,致使业务知识迭代滞后,工作手段呈现固化特征,年龄梯队出现断层,青年干部储备数量不足,后备力量培育机制尚未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措施相对落后,导致职业发展内驱力不足,工作热情呈现消退态势。这些因素制约了团队整体效能,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医疗事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亟待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结构性调整[1]。
2、提高医院政工管理工作能力的实践策略
2.1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武装
首先,构建稳定持续的学习机制成为基础要件,将理论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的运行架构。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业务培训和读书交流活动,将制度化学习模式覆盖政工干部与临床医务人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嵌入医院治理的各个层面,包含医疗质量管理、医患关系调解、服务流程优化等具体领域,这种嵌入性学习使理论不再停留于会议记录,直接作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次,融合式教育设计展现出特殊价值,针对医务人员高强度工作状态采用具象化教学策略。运用疫情防控战役、医联体改革试点、优质护理项目等典型场景作为案例素材,具体阐述理论体系中蕴含的人民立场与人文关怀理念。案例教学法促使抽象原理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指引,形成"问题激发思考—实践验证理论"的良性循环。
最后,数字化载体创新打破传统学习局限,多元渠道构建沉浸式教育环境。开发图文信息卡、微课短视频、线上问答社区等新媒体资源,实现移动端与PC 端的学习路径贯通。角色扮演工作坊结合主题党日开展,将政治理论学习转化为诊疗场景模拟、服务流程优化演练等互动形式,参与者在情境体验中实现认知深化[2]。
2.2 创新思想教育方式
着重区分和精准化引导,医疗机构的医护团队规模庞大,职责分工精细,各科室、各年龄段、各职称人员的思维状态与需求显现出显著差异,推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避免单一方法,考察并掌握群体特征,实行分层级、分类型引导,青年医护人员可强化职业理想和人文关怀培育,骨干力量侧重责任担当及业务水平提高,管理者须注重党性修养与廉洁自律,细化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合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重视教育模式的鲜活化与互动性,刻板说教式教学难以唤起参与热情,医疗机构需在模式上进行革新,结合真实案例展开研讨,将医患沟通中的冲突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具体情境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医护人员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亦可利用微党课、专题研讨会、情景剧演绎、知识竞技等多元形式,令教育过程更具参与感和体验性,进而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吸引力及感染力[3]。
2.3 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要严谨干部挑选和招录审查,政工干部既要具有稳固的政治品质,也要了解医院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主要规则,医院在挑选政工干部时,秉持政治标准与业务能力同等重要的原则,关注从杰出的医护人员、管理人员中挑选具有群众基础和组织能力的人员,建立来源多元、构成适宜的干部队伍。
要强化系统培养与训练,政工干部既需要政治理论补充,又必须把握部分医学知识和管理技术,以便在工作中起到沟通连接作用,医院应设立经常性训练制度,专题报告、业务学习、出外求学和实践磨炼等方式,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准、交流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要促使政工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受考验,在处理实际难题中积累经验、增长能力。
2.4 提升人文关怀与服务能力
加强人文关怀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政工干部应带领医务人员建立“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思想,将尊重生命、关心患者、服务社会作为职业价值目标,组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和交流讨论,使医务人员理解人文关怀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更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形象的重要部分。
把人文关怀加入日常医疗服务施行中,医院应在各个流程重视患者的内心感受,从接诊、治疗到康复全过程展现热情和耐心,政工干部可以配合医护团队设立“ 患者关怀机制” ,包括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人文关怀志愿服务、实行病房慰问等,让患者体会到医院的热情和关心,同时应重视重症患者、孤寡老人和经济困难患者等特殊人群,给予他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和援助方法。
结束语:综上,医院政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关乎思想政治引领,也涉及服务理念与管理效能。通过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创新思想教育方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人文关怀以及推动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破解现有困境,形成政工管理与医疗业务深度融合的良性格局。实践证明,唯有不断提升政工管理的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方能为医院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组织支撑。
参考文献:
[1]段兰香. 医院政工管理工作能力提升及创新路径[J]. 现代企业文化,2024(19):92-94.
[2]刘燕娟. 新形势下提高医院政工管理工作能力及创新研究[J]. 现代企业文化,2024(25):100-102.
[3]杨涵笑,马翠业. 公立医院中层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与政工考核方法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24,21(15):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