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曾小莺
海口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分析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音乐教育发展趋势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与改革策略,旨在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综合音乐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引言: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欣赏相关作品,参与有关实践活动,提高艺术素养,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我国高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的目的是让艺术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与时代需求不适应之处,对其进行优化与改革迫在眉睫。
1.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在当前中国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领域,课程体系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从课程设置的种类来看,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表演等多个方面。例如,音乐理论课程包含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内容,旨在为学生构建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音乐史课程则从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两个维度展开,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发展脉络。在音乐表演方面,根据不同高校的特色和资源,设有声乐、器乐等多种表演课程,为有表演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平台。然而,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存在差异。一些重点高校可能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投入较大,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如专业的音乐厅、琴房数量充足且设备精良。而部分普通高校则可能面临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琴房数量有限,乐器设备老化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不合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失调。部分高校过于侧重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占据了课程总量的较大比重。另一方面,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例如,音乐创作课程与音乐表演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音乐创作课程往往侧重于作曲技法、音乐构思等方面的教学,而与表演课程的互动较少。这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缺乏实际的表演可行性,同时表演课程的学生也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影响了音乐作品从创作到表演的完整呈现。此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也不够顺畅。基础课程如乐理知识的教学,可能没有很好地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作曲、指挥等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巩固基础知识。
2.2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在音乐理论课程中,教师通常是在讲台上讲解音乐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例如在乐理课上,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逐章讲解音符、节拍、音阶等概念,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笔记,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在音乐表演课程方面,虽然有实践环节,但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理解能力和学习风格都有所不同,单一的示范-模仿模式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2.3师资能力有待提升
在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师资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深度方面存在不足。随着现代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音乐制作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高校音乐教师对相关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的运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优化与改革的必要性
3.1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市场需要大量既具备扎实音乐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例如,在音乐制作领域,需要音乐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音乐制作软件,进行音乐创作、编曲、混音等工作。而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由于课程体系未及时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在音乐教育领域,社会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传统的音乐教学能力外,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如能够将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音乐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等。此外,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音乐表演人才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音乐表演和文化传播。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能够使培养出的音乐人才更好地适应这些社会需求,提高音乐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例如,增加音乐文化类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音乐实践方面,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如开展更多的音乐社团活动、社区音乐服务等项目,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同时,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音乐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3创新教学方法
在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音乐教育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音乐教学视频、在线音乐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学则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此外,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能够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氛围。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
结束语: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有望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玲.师范认证视域下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以宜宾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戏剧之家,2024,(23):190-192.
[2]卢雪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J].民族音乐,2024,(01):86-89.
[3]陈雅萍.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基于音乐美育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3,(0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