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耗优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调整研究
李岚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230012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轨道交通在缓解拥堵状况、提升公共出行效能上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高频运行模式所引发的电能消耗问题愈发凸显。鉴于现有设备与线路条件相对稳定,提升系统能效的切入点渐渐朝着运行组织层面转移,运行图作为列车运行时间安排和节奏把控的关键载体,其合理性既影响运输能力和乘客体验,还直接影响整体能耗水平,探寻一种着眼于能耗优化的运行图调整方式,成了当下城市轨道交通节能减排的关键研究领域。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构成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列车运行能耗的构成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耗主要聚焦在列车运行环节,有加速阶段产生的牵引能耗、匀速运行所需的维持功耗、制动过程造成的能量损耗,以及空调、照明等附属系统的能耗,加速阶段的能耗占比最大,占据比例超 40% ;匀速运行情况受线路坡度和阻力的影响,占比在 20% - 30%之间;制动期间虽可进行再生回馈,然而受系统容量约束,损耗依旧存在。辅助设备能耗占比约达 15% ,在用电高峰或高温状况下更为明显,多数城市的列车已配备再生制动功能,不过能量回收效果依旧受列车间隔和供电系统的约束,优化运行图,合理安排牵引与制动的时序,是提高整体能效的关键办法。
(二)运行图参数对能耗的影响
运行图中的发车间隔、运行时间、停站安排与换乘设置等参数,直接影响列车的加速频率和制动模式,从而影响能耗水平[1]。发车间隔不匀会使列车于同一区段频繁加减速,提升系统负载,合理调整列车发车节奏,使其分布更均衡可明显降低能耗,部分线路高峰期节能率达 10%. 。运行速度曲线设计意义重大,通过平缓加速与减少突变可有效削减牵引能耗,比如将加速度由1.0 米每二次方秒减至0.8 米每二次方秒,在保证准点的情况下能耗显著降低,采用高峰短交路、快慢车分流等交路设计方式,可削减列车空驶现象,提高列车的使用效能,从而进一步降低能耗。
(三)线路与基础设施因素
线路坡度、站点设置与供电系统是影响能耗的关键基础要素,上坡时需加大牵引力,下坡宜进行回馈制动,优化列车于坡段的运行排序,像使下坡制动列车和上坡加速列车交替运行,可增强能量回收效能,站点设置过密会造成车辆频繁启停,提升单位距离的能耗。采取跳停策略让低客流站点列车不停靠,部分城市于深夜时段尝试关停部分低利用率站点,收获不错成效,对于供电系统,需规避多列列车同时进行牵引或制动而造成电网负荷集中现象,借助合理安排时序,达成回馈电能的就地消纳,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二、基于能耗优化的运行图调整模型构
(一)运行图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运行图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在满足运输能力、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列车运行过程中的综合能耗[2]。优化重点在于恰当安排列车运行的时刻与节奏,使系统在局部和整体维度实现负荷的均衡,防止多个列车同时进入高功耗状态,一定要遵循一系列现实的约束,像最小发车间距、最大车站驻留时间、车站客流处理效能、信号系统控制规则等。
(二)建模方法与优化思路
在建模方法上,采用以能耗为核心的优化策略,通过采集实际运行参数,建立列车运行状态与能耗间的函数关系模型,运用分段解析的形式呈现不同阶段的能耗特性,像对加速、匀速和制动阶段分别构建模型,以体现车辆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能耗差异。
为应对模型求解的复杂难题,可运用启发式算法,像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或者粒子群优化等,选用启发式算法对多变量、多目标的优化问题开展高效搜索,运行图优化时,除能耗因素外,又要综合兼顾列车正点率以及乘客换乘时间等指标,故而在求解时引入服务质量加权因子,来达成多目标的协同。
(三)运行图调整具体策略
优化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发车时间:依据线路区段的供电能力和车流密度,重新编排列车的始发时间,让不同列车在供电区段达成牵引与制动时序的互补,优化速度曲线:为列车配置能效更佳的运行速度规划,规避高能耗的急启与急停,同时管控高峰时段速度的波动区间,降低系统峰值负荷,优化换乘衔接流程:优化枢纽站点多线路列车的到发时刻衔接,削减站台等待及启动的次数,降低重复加速能耗,列车跳停及短交路实施策略:特定时段或车站采用选择性停站和部分列车折返运行方式,降低低客流区域的能源消耗。
(四)节能与运营效率的协同优化
能耗优化不可通过牺牲准点率与服务水平来达成,故而需在节能与运营效率方面建立协调机制,运用双目标优化理念,在调整运行图时兼顾列车总能耗与运行误差,让列车运行兼具经济性与可靠性[3]。部分城市已实施“分段优化+峰谷分离”的运行图配置方案,既能让高峰期运输能力得到充分保障,又于低谷时段采用节能运行模式,实现整体节能目的。
三、模型应用验证与仿真分析
(一)案例选取与数据基础
本研究把某地铁环线选定为研究对象,该线路属于典型的高客流闭合线路,列车启动与停车频繁、运行频次高,对能耗变化敏感,所采用的数据涉及列车时刻表、站间距离、车辆相关参数、牵引和制动能耗、回馈电量、供电区段能力及信号系统约束等内容,来自地铁公司智能调度与能耗监测平台,且经过历史数据校验,保障建模精准度,为提高模型的适配性,数据包含高峰与平峰时的客流特点、不同时间段发车间隔以及列车实际能耗曲线,用于后续的仿真和验证。
(二)仿真平台与测试方法
研究借助OpenTrack 仿真平台搭建真实线路模型,该平台具备精准的车辆动力学仿真效能,能够精准模拟不同运行图策略下,列车速度曲线、牵引能耗以及回馈能量的变化情况,测试流程由两个步骤构成:先引入现行运行图,对运行能耗做基准测量和数据核对;当服务质量和乘客等候时间维持不变时,采用优化运行图策略再次进行仿真,细致分析能耗、发车间隔波动、回馈电能利用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走向,仿真覆盖工作日高峰、平峰以及节假日低客流这三种典型运行场景,以此检验优化策略在多种场景下的普遍适用性。
(三)仿真结果与分析
模拟实验结果证实,优化运行图可有效削减能耗,系统整体能耗平均降幅约达 9%-10% ,其中高峰时段的节能成效格外突出,部分线路在设备负荷大、制动频次高的区段节能效果更佳,针对供电能力匮乏的瓶颈路段,优化后能耗降低幅度能达到 15% 以上,有力缓解变电所的过载状况。能量回馈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再生制动能量实际利用率提升约 13% ,反映出牵引负载接续优化引发的协同效应,从运营角度而言,优化并未延长乘客候车时长,反倒因为列车间隔变得更均衡,让平均换乘等待时长缩减约 4% ,列车在车站停留时间的波动比率同样有所下降,有利于提升整体运营稳定性。
总结: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剖析运行图影响能耗的关键要素,建立以节能为目的的运行图调整模型,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经实际线路仿真测试,优化运行图可显著削减系统总能耗,增强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兼顾运营稳定性与乘客服务质量,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的节能运行给予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办法。
参考文献
[1]庞家治.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23,(05):66-68.
[2]张戬.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运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2.003360.
[3]于晓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运行优化研究[J].电气化铁道,2020,31(S1):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