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关于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分析

作者

陈洪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镇人民政府 重庆 402278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语境中,群众文化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多元、高层次,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形式、内容等提出更高期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持续变迁,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模式、拓展边界提供了可能,深入探究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发展思路,不仅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幸福感与获得感的现实要求,更是推动文化繁荣、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1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路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众不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富足,对精神世界的充实与丰富有了强烈渴望,高质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展览、阅读分享会等,为民众提供了接触艺术、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平台,让民众在文化滋养中实现自我提升与精神愉悦[1]。同时,其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促使民众在参与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进而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氛围,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从促进社会公平角度看,群众文化活动打破地域、阶层、年龄等限制,为全体民众提供平等享受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2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分析

2.1 强化基础保障:构建 “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的多元支持体系

政府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资金、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坚实保障,政策层面,制定并完善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为活动开展提供制度性保障;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确保资金稳定投入。同时,优化资金分配,向基层、农村及弱势群体倾斜,保障文化资源均衡配置。设施建设上,加大对公共文化场馆,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的建设与改造力度,完善功能布局,提升服务水平,在社区、乡村等基层区域,建设小型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构建 “15 分钟文化圈”,缩短民众与文化设施距离,提升文化活动可达性。此外,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拓宽群众文化活动资源供给渠道。鼓励企业通过赞助、冠名、合作等形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企业不仅能获得品牌宣传机会,还能为活动提供资金、物资及专业人才支持。

2.2 聚焦内容创新:打造 “在地化 + 时代性” 的特色活动 IP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是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根基,各地拥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将这些 “在地化” 元素融入活动内容,能赋予活动鲜明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例如,在具有戏曲文化传统地区,开展地方戏曲展演、戏曲文化讲座、戏曲体验工作坊等活动,让古老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围绕民族服饰、歌舞、节庆等元素,举办民族文化节,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结合时代主题,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内涵与活力,紧扣当下社会发展热点,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设计活动[2]。在乡村地区,开展 “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用镜头记录乡村发展新貌;举办“科技下乡” 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技成果展示等形式,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围绕生态文明,组织 “环保公益行”“绿色生活创意大赛” 等活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通过打造具有 “在地化 + 时代性” 特色活动 IP,如 “古城文化节”“创新科技周” 等,提升活动辨识度与吸引力,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弘扬。

2.3 激活主体参与:建立 “群众主角 + 多方联动” 的共建机制

转变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模式,让群众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组织者、创造者,培育群众文化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文化机构帮扶等方式,为广场舞队、合唱队、书画社等群众文化团体提供培训、场地、设备支持,提升其专业水平与组织能力,使其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开展 “文化能人” 评选活动,挖掘民间文化达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自主申报平台,鼓励群众自主策划、组织文化活动,政府给予资金、技术指导等支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与创造力[3]。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整合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形成共建合力,学校拥有丰富教育资源与人才优势,可与社区合作开展 “校园文化进社区” 活动,如组织学生文艺演出队进社区表演、开展文化知识讲座等;社区作为群众生活聚集地,为活动提供场地与人员组织便利,同时收集群众文化需求反馈,为活动策划提供依据。企事业单位可通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如企业文艺汇演、技能竞赛等,丰富职工精神生活,提升企业凝聚力,部分活动还可向社会开放,实现文化资源共享。通过多方联动,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2.4 赋能技术升级:探索 “数字赋能 + 线下融合” 的服务新形态

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洞察群众文化需求。通过对线上文化平台用户浏览、参与活动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线下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不同群体文化偏好、活动参与时间与方式需求等信息,为活动策划、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撑,例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老年群体推送戏曲、养生文化等活动信息;为青少年群体推荐动漫、科技创新类活动,实现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搭建 “云平台”,举办线上书画展、云端音乐会、网络直播讲座等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民众随时随地享受文化盛宴。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通过 “线上预约、线下体验” 模式,如民众在线预约文化馆艺术培训课程、博物馆讲解服务等,到线下场馆参与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效能,构建数字时代群众文化活动新生态。

3 结语

总之,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关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与国家文化繁荣发展。唯有持续强化多元支持体系、深耕特色内容创新、激活全民共建活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方能破解发展难题、满足民众多元需求。在新时代,需以更精准的定位、更创新的路径、更务实的举措,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焕发持久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力量,让文化之光照亮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郭婷婷. 公共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策略 [J]. 三角洲,2025, (22): 166-168.

[2]王娅君.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N]. 科技报,2025-07-22 (006).

[3]陆文红. 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助推文旅融合探讨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 9 (2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