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人才产学研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胡菊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智慧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当下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间存有显著脱节现象,传统模式已难以契合智慧环保领域的技术适配及创新要求。本研究提出并构建了以校企合作驱动的项目化培养、创新平台资源整合以及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为核心要素的产学研创培养模式。借由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路径,强化技术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为环保产业输送高品质人才。此项研究意在为智慧环保领域的人才培养给予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关键词:智慧环保人才;产学研;创培养模式
引言
伴随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智慧环保已然成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智慧环保以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为支撑,凭借精准监测与科学决策来推进环境治理朝高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然则,当前智慧环保产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状况,高校所培养人才常常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在此种背景之下,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遂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
1智慧环保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1.1人才能力的技术适配
就人才能力的技术适配而言,智慧环保的发展实则为一场技术革命,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如此一来,对人才的技术适配能力便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传统的环保专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基础生态理论和环境工程技术,然而在智慧环保的情境中,人才需掌握数据分析、算法建模以及物联网设备的部署与维护。比如在污染源实时监测这一领域,技术型人才不但要知晓污染因子监测的原理,还得能够运用大数据工具去分析海量的实时数据,进而输出直观的环保决策支持。另外,诸如传感器网络等物联网设备的维护与优化,也对学生的技术基础有着更高的要求。故而,在智慧环保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必须对课程内容作出调整,将数据技术、编程能力与传统环保知识加以融合,以保障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直接适应行业需求,达成技术与环保的无缝对接。
1.2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环保领域,学术研究多是止步于实验室抑或理论模型之层面,然而智慧环保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却是繁杂且多变的,故而需要将学术与实践予以综合的解决方案。以城市垃圾分类系统的优化为例,其不但需要理论算法予以支持,还必须对设备布点、居民参与度等现实要素加以考量。但当下高校教学与实践的分离,致使学生难以把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对于智慧环保人才的培养,应当充分借助产学结合的优势,在校企协作中构建起实践驱动的学习模式。通过引入诸如智慧水务系统设计之类的真实环保项目,学生能够在导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共同引领下,历经从需求调研至系统落地的整个流程体验。如此一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术研究更为贴近行业的实际需求。
1.3创新能力的专项提升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常常遭到忽视,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智慧环保的人才需要于有限资源和复杂环境里去探寻最优解决方案,比如开发出成本较低、精度较高的污染检测设备,或者创造出创新型的环保服务模式。为了有效培养这一能力,高校有必要针对智慧环保领域来精心设计专项的创新训练课程,诸如环保科技创新大赛、跨学科团队研发之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历经从问题发现至方案设计,再到成果验证这样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于这一过程当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化为创新引导者,借由开放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切实提升其创新能力,为智慧环保领域增添新的活力。
2智慧环保人才产学研创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2.1校企合作驱动的项目化培养
在智慧环保领域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契合行业需求的,而项目化培养模式通过引入实际的企业项目,将学生放置于特定的应用场景之中,能够切实地增强其实践与创新能力。以环境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项目作为示例,高校能够与环保企业共同联合来设计培养方案,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里,从数据采集到算法优化,再到模型验证,实现全流程的深度参与。在此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形成“双导师”的机制,企业方负责实践方面的指导,高校方侧重于理论的提升。借助真实项目的驱动,学生不但能够提升技术能力,还可以熟悉行业需求与标准,从而具备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项目化培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于复杂的智慧环保项目里,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对真实的产业环境予以模拟,进而得以培养跨学科协作能力。此种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朝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也为企业成功输送了更契合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2 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
对于智慧环保人才的培养而言,创新平台的支持不可或缺。这一平台不但需要实现技术资源的高度集成,而且要提供一个具灵活性的实验场景以对产业需求进行模拟。智慧环保创新平台能够通过对高校实验室、企业研发基地以及政府资源予以整合,塑造出一个“教学-实践-研发”三位一体的场景。以智慧城市的环保治理作为例子,平台可设立虚拟仿真实验室,使得学生能够模拟分析城市污染数据,同时与企业联合提供实际的工程案例,以展开系统设计与优化。这一模式成功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实验条件单一、场景模拟不足的局限,为学生给予了一个近似于真实产业环境的学习体验。并且,创新平台还应当具备动态调整的功能,依据技术发展以及行业需求的变化,定期对实验设备与案例资源进行更新。经由这样的资源整合,该平台不但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培养,还能够成为企业技术孵化与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之间的桥梁。
2.3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在智慧环保领域,其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所培养人才不但要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把控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技能。如此,便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予以了全新且严峻的挑战。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是以学科为指引,这会致使学生的知识面显得过于单一,从而难以承担智慧环保这种综合性任务。要化解这一难题,高校就应当构建起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使智慧环保核心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可以设立“智慧环保数据分析”这样的课程,紧密结合环境监测的实例,向学生传授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技术;或者设置“智能设备与传感器应用”课程,引领学生去进行智慧环保设备的开发与优化。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将理论、案例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以保障学生既能够拥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又具备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不但可以满足智慧环保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还为学生开启了更多职业发展的路径,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结语
智慧环保的蓬勃发展致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包括跨学科融合、强化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多重要求。构建以校企合作驱动的项目化培养、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产学研创培养模式,对于高校而言,能够切实有效地应对行业对于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此模式不但于理论与实践之间构筑起了桥梁,而且为技术转化和创新应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未来,智慧环保人才的培养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推进培养模式的动态升级,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持续地提供人才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梁存珍,韩严和,等. 面向智慧环保产业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新科技,2021(13):159-160. DOI:10.3969/j.issn.2096-4137.2021.13.065.
[2] 李桃. 智慧城轨FAO模式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3):167-169,181.
[3] 杨茜,舒丽娟,勒伟青. 智慧环保视域下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数字化改造研究[J]. 万象,2024(27):109-111.
项目编号:ZXJY202435
项目名称:“产学研创一体化”智慧环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