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构建探析

作者

孙庆梅 李有刚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6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深刻技术变革,知识更新迭代速度空前,产技结合日益加速。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与方向提出了挑战。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动态演进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已成为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生态”一词源于生物学,强调系统中各生物体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将此概念引入产学研协同育人领域,意味着我们不应将其视为简单的“高校 + 企业”项目合作,而应视其为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具有自我调节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复杂系统。该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依赖于以下四大核心要素:

(一)多元共生的主体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石

主体群落不仅包括高校(教师、学生)、科研院所,更应涵盖各类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每个主体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源”;企业是技术转化和实践场景的“场”;政府是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的“手”;科研院所是前沿探索的“桥”。它们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二)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生态系统的“血脉”

动力机制明确各方利益诉求,通过知识产权共享、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联合攻关等方式,形成内在驱动力,使企业“愿意来”,高校“主动去”,学生“有收获”。管理机制则表现为跨组织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统筹规划、资源调配、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估,确保合作有序、高效。评价机制将协同育人成果、技术转化效益、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学生考核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形成科学的“指挥棒”。

(三)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生态系统的“土壤”

平台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提供物理和虚拟空间。实体平台如大学科技园、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虚拟平台如在线课程共享平台、科研项目协作系统、人才需求信息库等。这些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知识、技术、设备、数据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融合共生的创新文化:生态系统的“空气”

倡导一种开放、包容、信任、冒险的文化氛围。高校要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将产业前沿问题带入课堂;企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师生提供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的观念。这种文化的浸润,是激发创新活力、维持生态系统长久生命力的根本保障。高质量育人生态的建构成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须解决的关键命题[1]。

二、当前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构建的现实困境

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向“生态系统”演进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深层次困境。

(一)价值理念错位,目标难以统一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追求学术声誉和长远价值;企业则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短期利润和商业回报。这种“象牙塔”与“竞技场”的价值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中常出现目标冲突。例如,高校希望学生进行系统性、探索性实习,而企业则希望学生能立即上手,解决具体生产问题。

(二)制度机制僵化,合作深度不足

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往往不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合作模式。例如,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严、教师参与企业活动的激励不足、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模糊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许多合作停留在“挂牌子、签协议”的浅层次。

(三)资源平台割裂,要素流动不畅

高校的实验室、数据库等资源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企业的生产线、市场数据等核心资源也难以向高校开放。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导致“高校有成果难转化,企业有需求难解决”的供需错配现象依然存在,创新要素无法在生态内高效循环。

(四)中介力量薄弱,生态链接缺失

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需要专业的“链接者”和“服务者”,如技术经纪人、职业化经理人、专业的法律和金融服务机构等。目前我国这类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高校与企业之间沟通成本高、合作效率低,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合作网络。

三、构建良性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的路径探析

面对上述困境,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系统,需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与推进。

(一)理念先行:塑造“协同共生”的育人观

高校应树立“开放、融合、服务”的新理念,打破传统办学模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将自身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从“知识输出”向“服务赋能”的转变。企业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长远投资观,将参与人才培养视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行为,通过深度参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等环节,提前锁定并塑造未来所需人才。政府则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重视技能的良好氛围,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舆论支持。

(二)机制破壁:创新制度供给与政策保障

政府应牵头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例如,简化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审批流程,提高教师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对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项目优先权。高校内部要大胆改革,设立“产业教授”岗位,允许教师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企业合作,建立将产学研成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直接挂钩的评价体系。

(三)平台筑基:打造虚实结合的共享枢纽

鼓励高校联合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建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实体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让高校成为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的双轨育人平台[2]。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平台,建设国家级或区域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云平台,整合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成果、人才信息,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合作,让创新要素“云上流动,线下落地”。

(四)文化浸润:培育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雨林

通过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教授下车间、联合创新大赛等活动,促进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交融。鼓励师生参与真实产业项目,在解决“真问题”中培养“真能力”。大力宣传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树立标杆,形成示范效应,最终培育出一个如热带雨林般物种丰富、能量流动、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罗生全,吴晓丽.高质量育人生态视野下教师教学新取向及其实践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4,(09):94-105.

[2] 常磊. 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双轨育人机制研究[M]. 新华出版社,2025:213.

作者简介:孙庆梅(1974―),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学研合作创新; 李有刚(1974-),男,教授,通讯作者,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学研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2024 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AI 赋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研究”(XM2024056);2023 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研究”(XM20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