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渗透探讨
胡仪
四川师范大学
摘要:审美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古筝教学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在其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学习古筝基础知识和演奏技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文章重点探讨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旨在探索审美教育的渗透路径,为古筝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渗透;高校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古典乐器的瑰宝,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同时古筝也凭借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流传至今,并在乐器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筝音乐有着音韵美、意境美,能更好地对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进行体现,也正是因为如此,古筝艺术对审美要求较高,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学习古筝的重要前提。在高校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对古筝艺术的全面理解和深刻体验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古筝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
1.1审美体验共通
古筝艺术有着独特的音色、旋律、节奏,能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带来强烈的独特体验。这一点与审美教育引导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理念是相通的,两者均将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强调感知音乐美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个体审美素养得到提升。
1.2情感表达相通
古筝艺术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表现力,演奏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投入,使用不同指法和力度来调控音色和节奏,可以更为丰富地表达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而审美教育则强调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到审美活动中去,鼓励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两者是相通的。
2.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路径
2.1注重古筝作品的艺术解读
古筝作为传统乐器之一,其作品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由古筝所演奏出来的音乐,能够更好地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中国传统之美的一种体现,拥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和生命力。在古筝教学中,对古筝作品进行艺术解读,可以更好地感受古筝美学的内涵。通过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古筝作品的聆听,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分析古筝作品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要素如何构成音乐的艺术形象[1];探讨古筝作品所表现的音乐意境,如悲伤、激昂等,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以经典古筝作品《高山流水》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先播放一段《高山流水》音频,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品鉴,引发对作品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而后先介绍《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解读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培养学生历史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可以置身于历史文化意境中理解内涵,与文化建立联系。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对《高山流水》的旋律、节奏、音色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段落的音乐特征,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最后,在基本掌握这一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闭上眼进行聆听,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高山巍峨、流水奔腾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深刻情感,引发对作品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2优化古筝教学的示范演奏
古筝音乐虽然有着节奏美、韵律美等多种审美价值,但其表现往往无法付诸于行,要想将古筝的美感表达出来,需要通过演奏来进行体现。教师在古筝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古筝音乐美感进行感知,同时还要展示古筝音乐技巧,通过示范演奏来展现肢体动作,帮助学生进行音色控制、把握节奏,并将身心融入到音乐中去,通过指法力度、音符连接以及表情变化等,来展现古筝音乐的意境,增强音乐的感知能力[2]。
例如《汉宫秋月》这一教学曲目为例,教师在演奏前,可以先进行古筝演奏技巧的示范,如常见的勾、托、抹、挑等动作,向学生讲解动作技巧。向学生介绍该作品所描述的凄婉意境,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预期,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聆听和感受音乐。演奏的过程中,注意音色的变化和控制,以展现古筝音色的纯净和清亮,比如对思念之情的表达,可采用柔和细腻的音色;合理把握演奏的节奏,既要展现音乐的流畅,同时也要注意节奏之间的细微变化,方便学生进行感知,更好地掌握古筝的弹奏细节;强调情感的融入,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情调,配合以表情变化或眼神变化,更好地对作品展现的意境进行表达,深化古筝音乐的渲染力。在演奏完成后,再配合对关键演奏技巧进行讲解,比如,如何把握节奏、如何表达情感等,将演奏技巧与审美体验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再后续音乐演奏中的技巧和张力。
2.3强调古筝情感的深刻感知
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重要体现,古筝作为一种弹拨性质的乐器,其情感感知是学生学习和演奏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古筝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极为丰富,这些情感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得以表达,对这些情感进行感知和理解,是体会古筝乐曲独特美感的关键路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古筝音乐情感的强调,帮助学生理解 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深化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以《渔舟唱晚》这一名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向学生介绍《渔舟唱晚》的曲目背景,解释这首歌描绘的是渔民傍晚归航的情境,曲调悠扬、节奏明快,表现了渔民打鱼满载而归的满足。而后将《渔舟唱晚》分片段进行赏析,可创设情境,弹奏《渔舟唱晚》,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想象夕阳西下,微风吹拂湖面,渔船归航,渔民歌声从远处传来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到音乐中,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后在节奏分析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如开头部分旋律舒缓,体现渔民完成一天劳作后的轻松;中间部分旋律欢快,表明渔民归家的欢快等。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情感,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来对情感进行表达,教导学生采用不同力度、音色、指法等表达不同的情感,通过反复练习和欣赏,深入体会《渔舟唱晚》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提升学生对音乐表现力度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艺术与审美教育在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方面是相通的,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应贯穿教学始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知古筝音乐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媛媛. 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J]. 艺术家, 2020, (12): 106-107.
[2]巢霞. 新时期基于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 艺术品鉴, 2019, (27): 343-344.
[3]周倚帆. 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J]. 艺术教育, 2019, (09): 90-91.
作者简介:胡仪(1995.05——),女,汉,籍贯:重庆,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