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课例开发与应用研究
刘海龙
河北省三河市段甲岭小学山下庄校区 065203
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已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小学语文作为奠定学生语言基础和人文素养的关键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碎片化、内容割裂、评价偏重知识掌握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单元整体教学的提出,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其基本特征是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目标统整、内容融合、活动设计与评价反馈。尤其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课例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兼顾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多维度的统一。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课例开发与应用的具体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策略。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单元整体教学以教材单元为学习载体,将零散的课时整合为有机整体,突出主题主线和知识逻辑,推动学生在系统学习中逐步提升语文能力。将核心素养与单元整体教学相结合,意味着课例设计必须紧扣素养导向,在目标设定上体现多维度要求,在内容选择上关注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文化性,在任务安排上注重实践性与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还能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审美意蕴与文化价值,最终实现全面而均衡的素养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开发的原则
首先,课例开发应坚持目标导向原则,明确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维度,并与单元整体目标紧密对应,避免教学碎片化。其次,应遵循统整性原则,通过主题主线贯穿单元内各篇课文,形成内容与方法的互补,帮助学生在整体学习中掌握知识网络。再次,需注重实践性原则,课例要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最后,还需坚持发展性原则,课例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又要为其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预留空间,实现递进式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课例设计的关键要素
课例设计的关键在于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在内容选择上,需要结合单元主题和教材逻辑,既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又展现其人文性,通过知识点、方法点与价值点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得到思维提升与价值引领。在任务设置中,可通过问题链的层层递进、探究活动的开放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互动交流来增强课堂的生成性与参与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解,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度。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课堂应体现由整体感知到重点研读,再到拓展运用的逐层递进逻辑,使学生既能把握整体,又能深入思考,并在应用中实现迁移与创新。与此同时,评价方式也需要与之匹配,由以往单一的知识检测转向注重过程与表现的多元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创新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成长,推动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四、课例应用中的教学实施路径
课例的有效应用依赖于科学的课堂组织与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直观材料或设问引思的方式,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把握单元主题与核心任务。在研读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通过多文本的比较与联系,结合跨单元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在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的双重维度中形成系统的理解,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在生成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表达与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生成新的认知,并通过写作、表演或拓展性任务培养创造性思维。总结与评价环节则是课堂的提升与反思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目标,梳理知识脉络,归纳思维逻辑,使学生在反思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掌控力与自我调控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与提升。
五、课例开发与应用中的优化路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课例的有效性常常受到教师教育理念、资源利用能力以及课堂执行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若要推动课例的持续优化,必须在多个环节形成合力。教师需要不断强化核心素养意识,并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使其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科学统筹课程目标与教学资源。评价环节则应构建多维度的反馈体系,不仅重视教学效果的即时表现,还要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长远发展潜力,从而为课例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推进中,技术层面的支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平台、智慧课堂工具以及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能够为课例的实施提供实时辅助,使课堂在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这类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能通过互动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课堂的整体效率与趣味性。与此同时,研究层面的深化也是课例优化的重要动力。加强校本教研与课例研究的融合,能够为教师搭建一个持续反思与交流的平台,使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课例设计与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探索与成果共享,教师能够积累经验并推动优质课例的推广应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注重目标的系统规划、内容的有机整合以及方法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引领下,通过高质量课例的开发与应用,学生不仅能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稳步提升,还能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审美的感悟力以及文化的理解力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课例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既是理念落实的途径,也是教师反思与改进的依据。研究成果显示,经过科学设计与合理实施的课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与投入度。这种模式通过目标统筹、内容整合与方法创新,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也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推广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亟待解决。信息技术的应用尚未充分发挥潜力,如何将数字化平台、智慧课堂工具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拓展,是一个关键议题。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例研究能力仍有待提升,需要通过持续培训与校本教研来增强教师的实践创新力和反思能力。未来的研究与探索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的基础上,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华.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 语文建设,2021(18): 34-37.
[2] 王敏.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与优化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0(12): 52-56.
[3] 李晓燕.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探讨[J]. 教师发展研究,2022(8): 41-45.
注:本文系2024 年三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刘海龙,课题编号:202410JKY025)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