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建筑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优化

作者

徐文江

铜陵鑫铜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铜陵 244000

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嵌入不仅重塑了建筑环境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方式,也催生了从数据驱动到结构智能的运行逻辑革新。本文在全面梳理智能建筑技术框架的基础上,系统剖析物联网技术在家居联动、安防布控、能源管理及设施运维等关键领域的具体应用实践,并指出其通信协议碎片化、安全结构脆弱、数据组织单一与交互机制固化等核心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语义标识抽象构型、路径逻辑断裂检测、策略链表动态演进及情境感知重构交互为代表的优化路径,旨在构建具有预测能力、协同能力与演化能力的智能建筑系统。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联网;系统优化;结构重构

引言:

随着智能建筑的进一步细化深入,智能建筑所运营的领域更加广阔,怎样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是当下现代智能建筑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物联网智能化建筑的普及与蓬勃发展无疑给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智能建筑理念的推动下,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更专业化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建筑物中,使建筑物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确保智能建筑向着高度智能化、高可控性和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同时为高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1、智能建筑概念框架与系统构成

1.1 智能建筑的内涵界定

智能建筑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1.2 智能建筑的系统组成与运作逻辑

智能建筑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实体,其内部结构呈现出高度模块化与分层式协同特征。整体可划分为感知层、传输层与应用层三个基本维度,各层级之间通过逻辑耦合与数据协同共同驱动建筑运行状态的智能调整[1]。

感知层担任数据入口,主要由各类传感设备构成,实时获取环境、设备及人员等关键要素信息,并以结构化方式进行初级预处理,以保证数据在进入上传链路时具备基础的清洗性与稳定性。

传输层则作为系统的神经通路,承载着跨平台、跨模块的数据交换任务。当前建筑物联网中多种通信协议并存,如NB-IoT适于低功耗场景,LoRa优势在于部署灵活,5G则适用于高密度、实时性要求显著的场景。合理配置通信制式,确保数据高效传递,是建筑智能性得以实现的关键前提。

应用层则聚焦于数据的处理与决策执行。该层通常集成BMS(建筑管理系统)、FAS(消防自动化系统)、安防系统及能耗分析平台等子系统,通过云计算或边缘智能平台支撑数据建模、状态预测与行为控制。系统间采用分布式部署结构,避免数据孤岛效应,实现跨系统协同决策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建筑的系统运作并非线性闭环,而是表现出高度异构并行的动态特征。各子系统既具有相对自治性,又依赖于平台层的中枢指令进行联动。系统运行过程中,需持续优化其响应机制与反馈模型,以适应不同空间、时段与功能状态的动态转换,构成面向场景的弹性运行机制。

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2.1 智能家居

在智能建筑环境中,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电器控制的初级阶段,而是借助物联网架构深入嵌入居住空间的各项功能模块,形成对生活细节的深度数字化管理[2]。目前,智能家居的具体应用主要集中在照明系统、环境调节、安防联动以及家电控制等维度。尤其在住宅建筑中,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红外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存在检测器等,已广泛部署于玄关、客厅、卧室等关键节点,用于动态获取居住者行为与环境状态信息。在照明控制方面,系统根据室内自然光照强度与人员活动轨迹,智能判断开关灯条件,并可调整光色与亮度等级,以满足不同生活场景所需的视觉氛围。空调系统则通过联动室内外温湿度探测数据及历史用户使用偏好,实现“非恒定动态调节”。该机制能够避免固定温控带来的能耗浪费,同时提升舒适度。在厨房和卫浴场景中,智能家电接入中控平台后可实现远程操控与使用周期记录。以热水器为例,系统将自动识别家庭成员清晨与夜间的洗浴习惯,提前加热并在无人使用时降低待机能耗。更进一步,在交互界面上,智能语音系统与触控终端形成多通道操作路径,使家居场景具备人机交互弹性,满足不同用户的操作需求。

2.2 智能安防

当前智能安防体系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已构建出一套涵盖物理入侵防护、行为分析识别、紧急事件响应与数据归档整合的复合式安全防控模型。该系统在智能建筑中所承担的任务远超传统意义上的“门禁管理”与“视频监控”,其关键在于实现对异常状态的前置识别与快速处置。就具体应用维度而言,当前智能安防主要集中部署于建筑出入口、垂直交通通道(如电梯与楼梯间)、重点区域(如资料室、财务区)以及消防通道等核心部位。以办公园区为例,出入口普遍安装人脸识别终端与射频身份核验系统,并联动门禁控制器对人员权限进行精准管理[3]。在电梯系统中,依靠梯控与身份信息绑定机制,实现对来访人员的楼层访问限定。在夜间或假期等低使用时段,系统将自动提升安防等级,开启双重身份认证模式。行为分析方面,系统接入图像识别算法与行为建模模块,可识别异常行为路径、非法逗留时间、非规定区域进入等行为特征。例如,在高校图书馆等半开放空间中,若检测到人员在封闭区域内长时间滞留,系统会主动预警,并联动巡查人员进行线下核查。在应急联动环节中,烟雾传感器、震动感应器与视频监控装置形成互为验证的感知网络。一旦触发某项安全指标超限,系统会立即启动预设流程,调动广播系统、应急照明、自动门控等装置,迅速组织人群疏散或隔离目标区域,保障人员安全。

2.3 智能能源管理

智能能源管理的物联网应用以“数据粒度精细化、控制策略动态化、负荷预测前置化”为显著特征,形成面向能耗全过程的最小干预—最优输出机制,极大提升了建筑能源系统的感知广度与响应深度。当前的具体应用层面主要涵盖中央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供配电网络及可再生能源接入装置五大子系统,各系统之间通过统一的能耗采集平台与分析中台实现数据互通与策略统一。以高星级酒店建筑为例,其中央空调系统集成能量计量表、流量传感器与环境感知模块,并与BMS(建筑管理系统)平台建立实时数据通信。平台收集每日温度需求曲线,结合天气预报、入住率预测与历史运行参数,调度冷源与热源系统的负载比例与启停顺序,以实现供需平衡与能效最优。照明系统方面,系统依据室内光照强度探测与人员在场状态,实现全区分时段自动照明控制。走廊、楼梯间等过渡空间部署动态照度调节模块,在人员接近前逐级亮灯,离开后按延时自动熄灭[4]。该种模式已在智能医院与智慧校区场景中大规模推广。电梯系统的能源管理则侧重于峰值能耗预测与运行路径优化。平台依据实时人流统计与预测算法,调整电梯调度策略,规避高峰时段电流冲击。同时,部分大型商业建筑已将光伏系统与建筑能源平台接入统一能管系统,动态匹配负载区与绿色电力供给,实现本地能源闭环管理。

2.4 智能运维系统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运维阶段占据时间最长、资源投入最密集的结构段落,如何提升设施可靠性与服务效率成为智能建筑实践中的关键课题。借助物联网技术,当前智能运维系统已从基于人工巡检的模式转变为以设备状态数据为基础的预测性维护体系。该系统的具体部署主要集中于空调末端系统、电力开关柜、水泵机组、管道阀门、电梯系统与应急电源模块等关键设施单元。以交通枢纽类建筑为实证基础,智能运维平台部署大量状态监测终端,采集温升、电流、电压、震动频率等维度数据,并同步至平台中心数据库。系统依据设备运行模型构建“健康度指数”,每日更新并绘制趋势曲线。一旦指标呈现异常漂移,系统立即判断可能故障位置,并按预设算法推送工单与维护建议至相关人员终端。在空调系统运维中,平台对风机盘管、水泵及冷凝机组建立状态标签库。运维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查看设备状态、保养记录与维修历史。若系统识别出维保周期临近,自动列入维护队列并生成资源调配建议,避免因人为疏漏造成非计划停机。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在大型会展中心、智慧校园及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中已被证明具有良好适应性。运维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数据归档、问题复现、成本对比等多重管理目标。平台架构中还可引入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模块,对采购、安装、运维、退役全过程进行信息追溯,为智能建筑的资产管理建立结构化、可量化的数据体系。

3、智能建筑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局限

在智能建筑体系中,物联网技术的部署虽已具备结构完整性,但其应用仍面临若干关键性局限,亟待深入回应。最为核心的障碍在于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的非统一性,不同系统间高度依赖私有标准,形成系统集成壁垒,制约跨平台协同调度功能的实现。以建筑自动化系统与能耗管理平台为例,由于协议架构异构,常需中转设备进行协议转换,增加运维复杂度并提升故障隐患。安全性不足亦为当前运用中的重大隐患。物联网设备部署分散、边界模糊,缺乏系统化的身份认证与传输加密机制,极易遭受节点仿冒、数据篡改或非法侵入攻击,尤其在安防与能源子系统中表现更为突出[5]。数据结构设计的静态性问题也严重掣肘其智能决策能力。大量传感数据被限于实时展示层,未能进行高阶语义建模,无法支撑预测性控制与行为趋势推演,致使系统运行效率长期依赖人工经验调节。

4、智能建筑中物联网技术的优化

4.1 设计语义分子标识集

异构协议难以互通的根源并不在于通信字段的差异,而是指令本体缺乏可重构语义指针。因此,应在建筑平台中植入一套语义分子标识集,用于重构各类指令的结构身份。每一种设备的控制行为不再以“帧结构+地址码”标识,而需解构为“动作分子”,即以逻辑动词(如升温、下行、复位)为原型、辅以参数矢量,转化为语义分子。平台需设一组解构引擎,在设备首次上线阶段,通过连续操作推演其反应模式,解析其语义分子归属。例如,控制一台Modbus协议下的风阀开合行为时,系统不对Function Code 01–05逐一识别,而依据其操作后设备状态的反馈规律,确认为“二值跳变类·开关型·立即响应”分子组。随后将此分子注册入平台通用语义库。当该设备再次被调度时,平台不再读取协议字段,而调用其语义原型指令,由翻译层自动生成该设备协议语法下的合法控制表达。此类语义标识具备结构延展性,未来如有新协议或控制器接入,亦可自动构建其动作模型而无需手工封装,实现行为对等逻辑主导下的协议共融。

4.2 构建路径断裂校验逻辑

多数建筑平台对设备的安全防护仅停留在权限验证或SSL链路加密层面,实质运行过程中缺乏结构逻辑完整性验证机制。要从根本构建系统级信任机制,要使用路径断裂校验逻辑,即对所有设备通信路径的连贯性与行为闭环程度进行动态巡检。该方法不分析报文内容,而基于通信行为构造路径图,节点为设备ID,边为通信发生记录,每一条边赋予时间戳与行为标签。系统每分钟构建一次路径图快照,使用差分法识别边结构变化。如果某设备突然在过去正常通信路径中失联,或行为标签从“状态确认”突变为“执行跳转”,即判定该路径发生结构断裂。平台进入冷启动封锁状态,拒绝该设备发起的主动操作,仅保留被动状态上报接口。断裂的时间点与邻近节点响应延迟将记录为时序异常档案,并由专用的逻辑回溯器进行结构模拟[6]。如果发现其断裂行为具备伪装行为、循环跳转或非标准启动路径,则触发底层物理隔离措施。此机制通过路径逻辑完备性对设备可信度重新定义,能够规避传统身份即信任的缺陷。

4.3 重组策略索引链表

多数建筑系统策略管理模块采用静态字典映射结构:某个状态满足某个阈值即执行某条预设策略。这种结构在面对复杂状态变异或多维数据耦合时表现出响应滞后与错配。解决该结构僵化问题,可引入策略索引链表重组机制。平台运行时,每一个策略不再是静态条目,而是具备索引优先级、触发路径和失效概率的复合链表节点。数据层需先将状态流划分为事件窗口,每一个窗口包含状态起始点、演化方向、响应反馈与修复路径。系统每次处理状态流时,不寻找固定匹配项,而在索引链表中运行多路径遍历程序,按策略的响应时间、成功率与关联性进行动态调度。若前一策略在当前状态窗中被判定为结构性失效,则系统即跳转到下一策略分支,不再等待反馈失败后重调执行。该机制需与图数据库联合运行,每一次链表重排结果以事件图谱形式写入平台,用于下次执行策略的路径初始化。策略调度自此脱离静态匹配规则,而演化为高维结构内的条件跳转网络。

4.4 嵌入情境构造中枢

传统物联网人机交互模块忽视用户行为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中的差异化表现,长期使用固定界面、模板命令、线性流程,极易造成操作疲劳与感知负载。为重建交互逻辑,建议在平台交互层嵌入情境构造中枢。其核心理念为“先识别交互情境,再部署控制接口”。该模块以多源感知数据为输入,包括用户位置、动作速度、肢体朝向、控制历史、设备当前状态等,构造五维交互态势图。每一次交互前,系统根据该图结构调用情境编码器,生成唯一编号的交互情境ID。随后匹配至平台中控下设的“情境-控件映射矩阵”,该矩阵将交互情境ID绑定到多个控件包,每一包包含触控界面、语音模块、快捷选项、参数滑动条等。交互界面不再是固定菜单式弹窗,而是基于情境快速重组而成的模态控件集合,显示于终端侧。此类重组每次操作后自动更新优先索引,提升频用组件的加载速度。该机制彻底打破操作界面的固定结构,推动交互从工具操作转为场景触发。

结语:

本文围绕智能建筑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优化展开系统性分析。在技术应用层面,以智能家居、安防、能源管理与设施运维为典型场域,深入挖掘物联网在功能融合与结构协同方面的多维实践路径。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即基于语义分子的控制指令重构、基于路径连贯性的行为信任建模、基于链式结构的策略演进组织、基于多模态融合的交互情境重构。这些机制并非在现有技术堆栈基础上的延伸升级,而是自底向上的系统重塑方案,其设计逻辑建立在对建筑运行状态的非线性理解和对场景多样化响应需求的结构感知能力之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围绕智能建筑系统的动态仿真能力、策略自生长机制与数据跨域联动模式开展延展性探索,推动其由结构性优化向演化性智能迈进。

参考文献:

[1]张悦明.浅析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08):148-150.

[2]王磊,范琪.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5,(02):86-88.

[3]何纪杨,陈童.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3,(02):59-61.

[4]周鹏程,陈芳.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19):92-93.

[5]马迪.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融合应用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4,(24):146-148.

[6]孙熙家,代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4,21(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