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在配电网同期线损精益化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王怡然

国网隆尧县供电公司 河北省 055350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配电网管理已经成为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关键环节。配电网是将电能从变电站输送到终端用户的主要网路,其稳定性和高效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电能传输和配送过程中,由于线路老化、设备故障、电网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因素,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电能损耗,即所谓的线损。线损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同时也是评估电网结构、运行及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配电网;同期线损;精益化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线损管理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电网的稳定运行。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网规模的扩大,线损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线损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网的需求,亟需引入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改进。大数据技术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等特点,能够为配电网线损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线损的实时监控、精准分析和优化控制,从而提高线损管理的精益化水平,降低线损率,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1大数据技术概述

1.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不仅局限于数据的规模,还涉及到数据的复杂性和处理速度。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无法应对。大数据的“4V”特性中,Volume强调数据的规模,Velocity关注数据的生成和处理速度,Variety指数据的类型多样,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Value则强调从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决策和创新。

1.2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技术涵盖了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数据采集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日志系统和API接口,从不同来源实时获取数据。数据存储技术则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NoSQL数据库,高效存储和管理海量数据。数据处理技术通过ETL(抽取、转换、加载)流程,对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转换,确保数据质量。数据分析技术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洞察和模式。数据可视化技术则通过图表、仪表盘和交互式界面,将复杂的数据分析结果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2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

2.1线损的定义与分类

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和分配过程中由于电阻、电抗等因素造成的电能损失。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线损可以分为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技术线损是由于电网设备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如导线电阻、变压器铁损等;管理线损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如窃电、计量误差等。

2.2线损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配电网线损管理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首先,数据采集不全面,传统方法无法覆盖配电网的各个环节,导致数据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全面反映线损的真实情况。其次,数据分析不深入,传统分析手段无法有效处理海量数据,难以挖掘线损的深层次原因,限制了线损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最后,管理手段落后,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和粗放式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无法适应现代配电网的复杂性和精细化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线损管理的效果,亟需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加以改善。

3大数据在配电网线损管理中的应用

3.1数据采集与存储

在配电网线损管理中,数据采集与存储是构建智能化分析体系的基础环节。现代配电网通过部署智能电表、电流互感器、电压传感器等终端设备,能够以毫秒级频率采集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关键参数,实现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边缘计算节点被引入现场设备端,可在数据源头完成初步筛选和压缩,减少无效数据传输压力。采集的数据通过光纤、5G等高速通信网络实时上传至云端或本地数据中心,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如HadoopHDFS)或时序数据库(如InfluxDB)进行分类存储,确保海量数据的高效写入与快速检索。同时,数据分层管理策略被广泛应用,原始数据、清洗后数据、特征数据集按需存储,既满足长期历史追溯需求,又为分析层提供结构化输入。此外,数据安全机制需同步强化,通过加密传输、访问权限分级、冗余备份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隐私性,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底座。

3.2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业务洞察的核心阶段。针对配电网线损场景,需通过数据清洗剔除噪声数据(如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异常值),利用插值法或机器学习模型填补缺失值,并通过标准化、归一化消除量纲差异。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将电网拓扑结构、气象信息、用户负荷曲线等异构数据进行时空对齐,构建多维分析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算法识别线损高发区域,回归模型量化负荷波动与线损的关联性,图神经网络(GNN)挖掘线路拓扑对损耗分布的影响。深度学习技术(如LSTM)可捕捉线损的时序变化规律,结合特征工程提取电压偏差、三相不平衡等关键指标,辅助定位隐性损耗源。数据分析平台通常集成离线批量处理与流式计算引擎,支持从历史规律总结到实时趋势判别的全场景覆盖,为精细化线损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3.3线损预测与优化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线损预测模型能够动态评估未来时段内的损耗趋势。时间序列预测算法(如Prophet、Transformer)可结合负荷增长预测、天气因素等外部变量,生成高精度线损概率分布。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的混合建模方法,通过嵌入电路方程约束提升预测的可解释性。在优化层面,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强化学习)被用于求解降损策略,例如动态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档位以改善电压分布,优化电容器组投切方案以提升功率因数,或重构网络拓扑降低潮流迂回损耗。部分系统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配电网虚拟镜像,通过仿真推演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闭环控制机制可实时响应预测偏差,结合馈线自动化设备执行策略调优,形成“预测-优化-反馈”的持续改进循环,推动线损率向理论最小值逼近。

3.4实时监控与预警

实时监控系统依托流数据处理框架(如ApacheKafka、Flink),对秒级更新的线损指标进行持续跟踪。通过设定动态阈值或构建无监督异常检测模型(如孤立森林、自编码器),系统可自动识别突变性损耗激增或渐进性设备劣化问题,触发分级预警信号。可视化驾驶舱整合GIS地图、热力图、趋势曲线等多维视图,直观呈现线损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高级功能支持钻取分析,例如点击高损耗区域后可联动显示关联线路的负载率、设备健康度等明细数据。预警信息通过移动端推送、声光告警等方式通知运维人员,同时关联工单系统启动闭环处置流程。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配电网同期线损的精益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线损的实时监控、精准分析和优化控制,从而提高线损管理的精益化水平,降低线损率,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子默,陈日,曾广宇,等.10kV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及降损策略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24,(19):46-48.

[2]何炜斌,陈伟超.大数据分析在配电网线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纸业,2024,45(05):88-90.

[3]梁挺江.配电网线损动态检测与处理方案研究[J].农村电气化,2023, (05):48-49+92.

[4]孙慧.大数据在配电网同期线损精益化管理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12):282-283.

[5]李科翰.配电网的同期线损管理及降损对策[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0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