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玉米杂交种子质量控制及制种高产技术

作者

钱凤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种子管理站 云南砚山 663100

摘要:杂交玉米种子作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其质量控制及制种高产技术成为了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精细化的田间管理、科学的种子处理以及先进的育种技术,有效保障杂交玉米种子的遗传纯度、发芽率及抗逆性,从而推动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就玉米杂交种子质量控制及制种高产技术展开研究和讨论,希望为我县农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子质量控制:高产制种

0引言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提高玉米杂交种子的质量和制种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玉米杂交种子的质量控制不仅关乎种子本身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更直接影响到种植企业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能力、水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因此,砚山县相关人员引入先进的科学理念,通过“多元化”的方案和措施,来提升杂交玉米种子的质量和制种产量,这种以质量为根本、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将引领我县玉米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1玉米杂交种子质量控制的具体环节

1.1自交系控

砚山县应构建一套系统化的亲本繁殖管理体系,该体系需严格遵循科学规范,从源头上把控杂交种子的质量,这要求相关人员在选育过程中,精心挑选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母本与父本,作为繁殖的起点,并通过实施多代自交策略,利用遗传学原理,逐步淘汰杂合基因,纯化基因型,确保每一代亲本自交系都能达到极高的纯度标准。为避免因连续自交导致的亲本系生活力下降,建议在繁殖隔离区内,全部采用上一年套袋收获的优质种子进行播种,再次进行严格去杂去劣处理,收获的种子则作为下一年大田繁殖的母种,这种轮换繁殖方式不仅有效延长了种子的利用年限,还可以提升亲本种子的纯度与典型性,进一步减少了制种田的去杂工作难度。

1.2去杂去劣

砚山县在推进玉米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田间去杂去劣工作,此环节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智慧的传承,更是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的体现,对此,企业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每位参与制种的人都能熟练掌握识别杂株、变异株及病弱株的技巧。在杂交制种的各个阶段,从播种到收获,均实施严格的田间检查制度,技术人员定期巡查,通过细致观察植株形态、叶色、生长势等特征,及时发现并拔除不符合品种特性的杂株,同时,对发现的变异株和病弱株也进行彻底清除,以防其成为生物学混杂的源头。

1.3质量监督

为确保种子质量的卓越性,必须高效调配人力资源与时间,对各关键环节实施严密监督与检验,在田间管理阶段,特别是去杂去劣与母本去雄作业,需秉持及时、彻底、无遗漏的原则,有效遏制杂株散粉与自交苗现象,为种子纯度奠定坚实基础。进入收获期后,此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避免任何疏忽导致的机械混杂,以免前功尽弃,在果穗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筛选标准,剔除秕粒、霉变粒[2]及受虫害影响而丧失发芽潜力的种子,此外,入库前的种子质量复检同样不可或缺,要对发芽率、纯度、净度及水分含量进行全面而严格的检测,确保每一粒种子均符合杂交种子的高标准要求。

1.4收购果穗

传统的种子收购方式往往侧重于子粒的筛选与检测,却忽视了果穗作为种子原始形态所蕴含的重要信息,果穗的完整性不仅直接关系到种子的纯度和遗传稳定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后续运输、脱粒等处理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与混杂风险,因此,砚山县要结合当地实际,率先推行果穗收购模式,旨在从源头上把控种子质量。通过收完整的果穗,技术人员能够更直观地判断种子的生长环境、成熟度及健康状态,从而有效区分并剔除混杂品种和病弱种子,更重要的是,果穗的完整保存还有助于维持种子的自然水分与营养结构,能进一步提升种子的活力与发芽率。

2玉米杂交种子的高产制种技术分析

2.1选地整地

砚山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雨水来的较晚,在选择杂交玉米制种田时,应优先考虑有喷灌条件、隔离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能良好、集中连片的菜地,这些条件是保证杂交玉米制种高产稳产的基础,且地块应便于机械化作业,交通便利,以便于种子的生产和运输。同时,播前需进行深翻细耙,清除杂草和根茬,达到上虚下实、埂直面平的标准。浇足底墒水,确保土壤水分充足,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2.2水肥管理

砚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但分布不均,需根据降雨情况和土壤墒情科学安排灌溉,特别是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抽雄前10天到此后20天,是需水临界期,应及时喷灌,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60%-70%左右,以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播种前应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用农家肥800-10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在玉米4-5叶期,追施尿素8公斤,当抽雄前7-10天[3](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高峰期,则需追施尿素15-20公斤,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2.3扩大母本

砚山县在杂交玉米制种过程中,特别注重扩大母本群体规模,具体来说,传统配比中父本与母本的种植比例多为1:3,但在砚山县的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提高母本比例,通过精细调控种植密度与布局,使配比从1:3逐步提升至1:6,这一调整并非盲目增加母本数量,而是基于对花粉传播距离、授粉效率及母本生长特性的深入理解,当配比达到1:6时,不仅可以提高了母本的授粉成功率,还能增加了穗粒数,从而实现了制种产量的最大化。

2.4去雄工作

去雄工作不仅关乎种子的纯度,更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砚山县的技术人员指导工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母本植株抽雄前的关键时期进行去雄,确保雄穗被彻底去除,从而避免自交现象的发生,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操作的精细度,力求在不损伤母本植株叶片和茎秆的前提下,实现去雄的及时、彻底与干净,以免影响其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此外,砚山县还应当采用机械等方式,不断提升去雄工作的效率,并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去雄后的植株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2.5割除父本

在母本授粉结束后,应及时将父本植株割除,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节约养分和水分,减少无效消耗,还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母本植株的健壮生长和果穗的早熟,主要是因为在授粉结束后,父本植株已完成其主要使命,继续存在只会无谓消耗土壤中的营养与水分,影响母本植株的生长潜力,通过及时割除,可以将这些宝贵资源集中于母本,促进其更加健壮地生长,为后期果穗的发育积累更多能量。

2.6辅助授粉

砚山县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循作物生长规律,于母本吐丝后的黄金时期——即吐丝后2-3天内,进行精细的人工辅助授粉作业,这一操作要求技术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确保每一株母本都能均匀接受到来自父本的花粉,这不仅有效解决了花期不遇带来的产量下降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玉米种子的饱满度和纯度,从而实现后续种子的大量销售。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玉米杂交种子培育需严格把控质量关,同时密切监测产量指标,实践过程中,需持续优化管理与技术,确保种子质量与产量双重提升,以此推动玉米杂交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唐谷,冯也,等.杂交玉米品种金秋151高产制种技术[J].中国种业, 2023,(5):92-93.

[2]腾峰黄克斌李芹陆德海郭艳兵曹定计曾静平翟立红.广适稳产型玉米杂交种宜单629的高产制种技术[J].耕作与栽培, 2022, 42,(5):122-124.

[3]谢淮舟,胡诗平.高品质玉米品种荃玉128的选育及其配套制种技术[J].种子科技, 2023, 41,(1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