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王震
身份证号码:370322199402253115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以其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等优势,在城市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高层建筑由于高度高、结构复杂,在地震作用下所受的惯性力更大,结构响应更为复杂,抗震设计成为保障其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其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如框架 -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这些复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破坏机理与低层建筑存在显著差异,对传统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迫在眉睫。
2.2 研究意义
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提高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社会层面看,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还能推动建筑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促进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与方法
3.1 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应根据建筑功能、高度、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常见的结构体系中,框架 - 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的灵活空间和剪力墙结构的抗侧移能力,适用于多种功能需求的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受力性能和抗扭刚度,常用于超高层建筑。在选择结构体系时,要确保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的抗震冗余度 。
3.2 优化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应遵循规则、对称、均匀的原则。平面布置上,避免出现凹凸不规则、偏心过大等情况,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竖向布置应保证结构刚度均匀变化,避免出现刚度突变层,防止薄弱层在地震中率先破坏。同时,合理设置防震缝,将复杂结构分割为多个规则的结构单元,降低地震反应 。
3.3 抗震计算与分析
采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计算与分析。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等。对于高度较高、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以更准确地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过程中,要合理选取地震动参数,考虑场地土特性、地震波频谱特性等因素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3.4 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框架节点处加强钢筋锚固和箍筋配置,提高节点的延性和抗剪能力;对剪力墙边缘构件进行加强设计,增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此外,还应重视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防止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脱落伤人 。
3.5 应用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技术是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隔震技术通过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减震技术则利用阻尼器等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合理应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存问题
4.1 设计理念有待更新
部分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了解不足,仍然沿用传统设计方法,未能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复杂动力特性。设计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构的承载能力,而忽视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设计,导致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
4.2 计算模型与实际存在差异
抗震计算所采用的模型往往对实际结构进行了简化,与真实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对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材料的非线性性能等模拟不够准确,导致计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影响抗震设计的可靠性 。
4.3 施工质量影响抗震性能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质量不达标现象,如钢筋绑扎不规范、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等,这些问题会削弱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擅自更改设计方案,降低抗震构造措施标准,给建筑结构留下安全隐患 。
五、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策略
5.1 更新设计理念
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如性能化设计理念、基于损伤控制的设计方法等。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设计,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 。
5.2 改进计算模型与方法
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力学性能,改进计算模型和方法,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更精细的有限元模型,考虑结构构件的非线性性能和连接部位的实际受力特性。。
5.3 加强施工质量管控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确保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六、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
6.1 智能化与信息化应用
未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布置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预测,实现抗震设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
6.2 性能化设计深化
性能化设计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根据不同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制定个性化的抗震性能目标,在设计中采用针对性的抗震措施,实现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要求,提高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七、结论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环节,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设计理念落后、计算模型不准确、施工质量不达标和维护检测不足等问题。通过更新设计理念、改进计算模型与方法、加强施工质量管控和完善维护检测机制等优化策略,并顺应智能化信息化应用、性能化设计深化、新型材料与技术应用等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倩.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C]//2024 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3.
[2] 杨健.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 河南建材,2025(4):134-136.
[3] 马 秀 娟 .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研 究 [J]. 化 肥 设 计 ,2023,61(2):19-21.DOI:10.3969/j.issn.1004-8901.2023.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