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策略与关键技术
毕迎洁
身份证号码:370982198811058091
引言
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和能源转型的深入,然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电力系统以发电侧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多元化、动态化的电力供需格局。在此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作为一种能够调节用户用电行为、平衡电力供需的有效手段,被视为缓解新能源消纳压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路径。
一、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的重要性
1.1 促进新能源消纳
新能源发电的天然间歇性与波动性,使其并网消纳面临严峻挑战。电力需求响应通过动态调节用户负荷,将用电曲线与新能源发电曲线精准匹配。在风光大发时段,引导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商业楼宇优化空调运行,将多余电能转化为工业储能或商业蓄冷。在新能源出力低谷期,通过阶梯电价激励用户减少非必要用电,缓解电力供应压力。
1.2 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
新型电力系统中传统同步机组占比下降导致惯量缺失,系统抗扰能力显著削弱。极端天气引发的负荷骤增、新能源出力突降等不确定性事件,极易引发电力供需失衡。需求响应资源的灵活调节特性弥补了新能源爬坡能力不足的短板。在风电功率骤降场景下,可通过智能家居集群调控、数据中心温控优化等手段,快速填补出力缺口,使系统调频响应速度提升 60% ,显著增强电网应对极端工况的韧性。
1.3 推动电力市场机制创新
传统电力市场以发电侧为主导的交易模式,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多元主体协同需求。电力需求响应引入用户侧资源参与市场交易,构建 “源 - 网 - 荷 - 储” 协同互动的新型市场生态。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发用电界限,激发用户参与市场的主动性,促使电价信号更真实反映电力时空价值,推动电力市场从计划主导型向竞争驱动型转变,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市场化活力。
二、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问题
技术体系的不完善成为制约电力需求响应精准实施的首要障碍。在数据感知层面,现有计量设备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精细化需求。传统电表仅能实现分钟级数据采集,无法捕捉工业设备启停、电动汽车充电等瞬时负荷变化,导致需求预测误差率高达15%-20% 。海量分布式电源与智能终端接入电网,其通信协议碎片化问题突出,不同厂商的充电桩、储能设备、智能家居系统采用私有通信标准,形成 “数据孤岛”,严重阻碍负荷数据的统一采集与分析。通信与控制技术短板进一步削弱响应效能。电力专用通信网络在偏远地区覆盖率不足,5G 等新型通信技术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导致指令传输延迟普遍超过 500 毫秒,难以满足毫秒级快速响应需求。在控制环节,现有控制系统多采用集中式架构,面对百万级终端设备的协同调度时,易出现指令拥堵、执行偏差等问题。
2.2 市场机制层面问题
电力需求响应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有效激励闭环。市场准入规则模糊,缺乏对负荷聚合商资质认定、用户资源评估的统一标准,导致部分不具备技术实力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定价机制与资源价值严重脱节,现行补偿标准多采用固定价格模式,未充分考虑响应时间、调节精度、稀缺程度等因素,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结构性矛盾。电网企业、负荷聚合商、用户之间权责利划分不清晰,在成本分担上,负荷改造投入与收益回收周期错配。
2.3 管理与实施层面问题
需求响应政策和法规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现行电力管理条例中有关需求响应项目审批手续复杂,需要横跨发改、能源、住建等部分环节,项目审批时间需要 3-6 个月,降低了项目落地效率。在需求响应强制实施标准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以倡导性文件居多,且对各主体的责任义务未做明确。市场主体参与需求响应意愿不高,其中工业用户担心参与需求响应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连续性,商业用户则担心改造成本高、收益期长。
三、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的优化措施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
创新是提高电力需求响应响应率、准确率的第一生产力,在感知数据方面,加快发展具有秒乃至毫秒级别的感知数据采集的智能电表、传感器,推广边缘计算,实时采集和预处理工业设备、电动汽车等终端用电数据,需求预测误差率控制在 5% 以内。打造统一的数据通信协议标准,实现不同厂商之间设备的兼容性,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负荷数据全域集中和深度挖掘。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需求响应决策,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历史数据的响应策略智能优化及动态调整。
3.2 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完善市场规则。出台市场进入标准,制定负荷聚合商注册认证管理标准,建立用户资源核查管理标准,做好资质的审查及动态管理,使相关市场主体掌握相应技术和能力。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建立电网公司、聚合商、用户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关系,按照成本分摊、效益分享的办法,分摊负荷改造的成本,建立清晰准确的收益计算及分配办法。扩展市场交易模式,构建新能源消纳、严重安全事故备用等特色定制化的交易方式,实现中长期合同、现货、辅助服务交易的组合市场。
3.3 强化管理与用户引导
加强管理和用户引导是实现电力需求响应落实推广的必要条件。政府部门要及时完善电力管理条例,降低需求响应项目审批难度,形成各部门联合审批的模式,审批时限控制在 1 个月以内。出台刚性的需求响应执行标准,确定各方的责权利,对参与需求响应的用户给予补贴政策,如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加大用户宣传力度,开展相关的电视媒体宣传、社区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对电力需求响应的了解。对于工业类用户,发展柔性生产线,在不影响生产的条件下对负荷进行灵活调控;对商业用户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改造措施,减小商业用户的收益周期。
结语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需求响应策略与关键技术的优化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促进能源转型的关键。通过突破技术瓶颈、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管理引导,可有效提升需求响应效能。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机制改革,深化需求响应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融合,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与 “双碳” 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康渭滨,寇明鑫,张文文,等.光伏储能电站不同储能形式经济性对比分析[J].电力科技与环保,2024,40(03):276-285.
[2]李博,石红晖,马强,等.风电-火电-压缩空气储能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2024,40(02):168-177.
[3]伏绍鑫,张路,唐翰峰,等.考虑柔性电热负荷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J].电力科技与环保,2023,39(05):417-428.
[4]童 旭 . 风 电 场 风能 资 源 分 析 方 法 与综 合 评 价 研 究 [J]. 电 力 科 技与 环保,2023,39(04):29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