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感恩教育的融入方式
张小蓉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摘要:感恩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关键地位,此为主要论点。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品德塑造的关键期,将感恩教育巧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可借助课堂教学,深挖语文、品德等学科教材中的感恩元素,通过故事讲解、情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感恩内涵。在校园活动方面,组织感恩主题演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情感。家庭层面,倡导亲子共同参与感恩打卡,记录日常感恩瞬间。通过这些多元融入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助力其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健康素养,为未来成长筑牢坚实心理根基。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融入方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感恩教育融入的现存问题梳理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感恩教育的融入虽有诸多积极意义,但目前存在着不少阻碍其发挥最大效能的问题。 部分学校对感恩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安排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本就有限,感恩教育常被边缘化,未能设置系统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多是偶尔穿插一些零散的感恩主题内容,缺乏连贯性与深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脉络,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恩内涵。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创新。多依赖传统课堂讲授,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感恩故事,学生被动聆听,缺乏互动体验。例如在讲述感恩父母的内容时,仅局限于口头描述父母的辛劳,未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感受与回馈,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感恩教育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内化为其自身的感恩意识与行为习惯。
家校协同存在脱节现象。学校未能与家庭建立紧密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后,未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内容与教育成果,家长不清楚孩子在学校接受了怎样的感恩教育,也就难以在家庭中延续与强化。家庭方面,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学业成绩,忽视了品德与心理健康培养,未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感恩氛围,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使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大打折扣,难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社会环境的复杂也对感恩教育融入造成冲击。当下网络信息繁杂,不良价值观时有传播,一些负面信息削弱了学生对感恩等传统美德的认知与坚守。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里感恩教育融入的有效策略探索
为推动感恩教育高效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从多维度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课程设计层面,构建科学完备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中,明确划分出感恩教育板块,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设置梯度化教学内容。低年级可安排以感恩身边人为主题的绘本阅读课,通过色彩鲜艳、情节简单的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学生直观感受父母长辈的关爱,初步建立感恩意识。中年级开设感恩主题讨论课,围绕生活中的感恩场景,如同学间的互助、老师的辛勤付出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恩行为的意义与价值。高年级则引入感恩心理分析课程,借助案例剖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探究感恩背后的心理机制,学会如何在复杂情境中表达感恩。
活动组织上,打造丰富多元且富有创意的校园活动。举办感恩主题演讲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分享亲身经历的感恩故事,在准备与演讲过程中,深化对感恩的理解,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激发内心的感恩情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如校园志愿服务,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图书整理等工作,体会付出的快乐,明白他人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感恩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家校合作是感恩教育融入的关键支撑。学校定期举办感恩教育家长培训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传授感恩教育方法与技巧,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品德与心理健康培养。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感恩榜样,如对家人的付出表达感谢、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
充分挖掘与利用社会资源,拓宽感恩教育渠道。学校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感恩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体验感恩。邀请社会各界感恩事迹典型人物走进校园,举办感恩事迹报告会,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借助网络平台,筛选优质的感恩教育资源,推送给学生与家长,让感恩教育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得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感恩教育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感恩教育融入的实践成果展示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经实践收获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从学生个体成长看,学生的感恩意识大幅提升。在校园生活里,他们对老师的教导满怀敬意,主动向老师问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以回馈师恩。同学之间,面对他人的帮助,不再觉得理所当然,而是真诚致谢,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用品与快乐,同学情谊愈发深厚。家庭里,孩子们对父母长辈的辛劳更加体谅,会主动承担家务,在节日送上亲手制作的礼物,表达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方面,感恩教育融入使得校园风气焕然一新。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们践行感恩的温馨场景,感恩主题的手抄报、文化墙装点着校园,传递着感恩正能量。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懂感恩、处处有感恩的良好氛围。
家校合作层面,感恩教育成为家校沟通的新桥梁。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后,更加注重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品德,家庭氛围愈发和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顺畅运行,双方携手见证孩子在感恩教育下的点滴成长,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实践成果全方位彰显了感恩教育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与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 (4):385-393.
[2] 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7):55-59.
[3] 寇彧。青少年感恩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21,53 (5):59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