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对策

作者

葛磊

身份证号码:150221198412101038

引言

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领域,其设计质量直接关乎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靠性。优质的电力工程设计不仅能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还能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对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1.1 现行管理体系架构

当前电力工程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架构多采用科层制模式,形成由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决策层以企业领导班子为核心,负责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及重大质量决策。在实际运行中,这种架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化特征。以某省级电力设计院为例,技术质量部负责制定全院设计质量标准与规范,项目管理部负责项目进度与资源协调,各专业设计所则按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然而,部门间信息传递主要依赖纸质文件或定期会议,跨部门协作效率较低。例如,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在变电站设计中,常因缺乏及时沟通导致设备基础与电气布置出现冲突,影响设计进度与质量。

1.2 质量管理流程与方法

设计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与设计确认等是电力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控流程的规范要求,也是项目负责人以 ISO9001 标准对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管控的系列系统活动。在工程项目设计策划方面,制定工程项目设计计划;进行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控的目标、进度、资源配置等内容。设计输入主要包括编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进行技术指标的规范管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计输出是对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的成果性文件和记录,这一部分也是输出关键性技术成果。管理方法的运用方面,多数单位参照PDCA 质量控制循环,即通过设计计划、实施、检查与行动循环组成的质量控制模式对项目的质量进行改进,进一步设计出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报告。

1.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现行质量管理体系所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质量责权机制未落实,部分设计人员有重设计进度、轻质量管控的思想,认为质量管控是质量部门的事,与自身工作无关;设计评审针对性不强,主要还是从图纸规范性上进行评审,对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创造性评价不充分;质量信息化水平落后。当前大部分单位依然以传统纸质文件方式进行质量记录和传递,造成共享程度不高,追溯性较差。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并网等相关新技术飞速发展,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复杂的项目质量控制。在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设计方面,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到多能源系统相互耦合,这对设计的协同和质量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

二、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原则与目标

2.1 优化原则

过程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要考虑各环节、各管理部门的协同关系,防止出现局部优化、整体失衡的现象;全过程控制原则就是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策划、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等各个环节都应严格遵照质量管理的要求,保证质量的稳定性;持续性改进原则就是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不断总结,引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质量体系进行改进;全员参与原则就是全体工作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都应该有质量意识,明晰自身的工作质量责任,均参与到质量提升工作中来。

2.2 优化目标

充分优化了设计的四大目标。要通过优化设计显著提升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缺陷率下降 30% 以上,设计成果质量保证国家规范标准、行业标准及客户需求。通过优化设计流程、创新设计手段等将设计周期平均减少 20% ,优化项目周期,提高项目交付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控制设计成本,控制因设计原因导致的设计变更增加控制在5% 以内,实现减少设计成本增加,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

三、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对策

3.1 体系架构优化

合理建立矩阵式管理,拆除科室间壁垒。建立多部门间质量治理委员会,由公司领导、专业副总工及项目经理构成,管理重大工程的质量方案及协调。在工程层面上实行由项目经理责任制,使项目实行人具备相应资源处置权、质量奖惩权,强化工地指挥力度。规定职能科室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定每条质量责任项点。完善质量追究责任制度,把质量问题的环节和个人追究质量责任,使质量责任挂钩。

3.2 质量管理流程优化

在设计策划阶段采用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采用 SWOT 分析、FMEA 等方法对项目所处内外部环境、技术风险、质量风险进行识别,编制应对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设计评审阶段采用三审三校的形式,即专业组内自审、本部门内审、第三方专家评审,设计人员自校、专业负责人校核、总工审核。采用设计变更分级管理制度。对设计变更按重大、一般、轻微分 3 个级别进行界定,并明确不同变更层级的审批和程序。重大变更经质量管控委员会审批,规范变更的管理、管控及变更对质量、工期、成本的影响。

3.3 技术手段优化

基于 BIM 大数据的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基于 BIM、大数据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包括设计协同、进度管理、质量审核等功能系统,实现在设计过程数字化、质量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 BIM 技术三维建模、碰撞检查,预测设计冲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分析历史设计数据,把握质量问题的规律,服务设计决策数据依据;采用 AI 辅助设计系统,实现优化设计决策。

3.4 人员管理优化

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对职工采取师带徒方式进行入司前培训,内容包括设计标准规范、质量、企业规章制度等;对职工每 2 年举办1 次专业技能培训、技术交底;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培训。支持职工参加行业内技术交流等,开拓眼界。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和激励。把设计质量和时间、技术创新等列入考核,设立质量专项奖,对优秀设计作品、质量建议给予奖励。建立职员职级及技术职级双通道发展制度,为职工成长提供不同的通道,促进积极向上动力的培养。

结语

改善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系统,对电力工程设计工作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完善目前的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把握存在的问题与难题,基于系统、全程进行控制等原则,从体系的修正、过程优化、技术进步、人员管控,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能够针对目前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的不足,切实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相应的办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借鉴,完善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措施,对电力工程进行科学设计,有效推进电力行业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徐霄.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对策[J].质量与认证,2025,(04):93-95.

[2] 邓灿辉. 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