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设备检修策略研究
魏少伙
身份证号码:350125198204010411
引言
在现代社会,电力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的核心能源,其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国计民生。传统的电气设备检修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电力系统对设备高可靠性的要求。随着智能电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扔需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检修策略。文章研究电力电气工程中电气设备检修策略,解决现存问题,对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水平、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实践需求。
一、电气设备检修在电力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
1.1 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性
电气设备长期运行易受温度、湿度、电压波动等因素影响,出现磨损、老化、绝缘性能下降等问题。若不及时检修,小故障可能发展成严重故障,导致设备停机,影响电力供应连续性。以变压器为例,其内部绕组绝缘老化,可能引发短路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定期有效的检修可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维持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1.2 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
电气设备故障可能引发火灾、触电等安全事故,威胁人员生命安全与电力设施安全。如高压开关柜触头接触不良,产生电弧,可能引发爆炸。通过检修,可对设备的接地保护、绝缘性能等安全指标进行检测与维护,确保设备在安全状态下运行,降低安全事故风险,保护电力企业员工及周边居民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1.3 降低设备运维成本
及时检修能预防设备严重损坏,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高额维修费用与长时间停机造成的生产损失。据统计,定期检修的设备故障发生率比未定期检修的设备降低 60% -70% ,维修成本降低 30%-40% 。合理的检修策略可优化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设备过早更换带来的成本支出,从长期来看,有效降低电力企业设备运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4 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能源转型与电力需求增长,电力行业需不断提升设备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先进的电气设备检修策略能及时发现设备性能缺陷,为设备升级改造提供依据,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二、电力电气工程中电气设备检修现存问题
2.1 检修技术落后
在电力电气工程领域,部分企业仍依赖传统检修方法,暴露出明显局限性。定期检修模式按固定周期开展工作,未充分考虑设备实际运行状况。新技术应用推广进程缓慢,如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虽能精准检测电气设备绝缘缺陷,但因系统搭建成本超百万元,且需专业人员维护,许多中小型电力企业望而却步,致使设备潜在故障难以及时发现,增加故障风险。
2.2 检修管理体系不完善
检修管理制度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企业未制定标准化检修流程,导致检修工作随意性大。监督机制缺位,使得检修质量难以保障。某发电企业虽有检修制度,但无监督考核环节,检修人员在变压器检修中未按要求进行油色谱分析,导致变压器内部潜伏性故障未被发现,最终因故障扩大被迫停机检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200 万元。
2.3 检修人员专业素质欠缺
随着电气设备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检修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滞后问题凸显。部分老员工对智能变电站的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设备原理理解不足,在二次回路故障排查时无从下手。企业培训体系不完善,每年专业培训不足 2 次,且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检修需求,制约检修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2.4 设备信息管理混乱
设备信息分散存储在不同部门,形成信息孤岛。当需要分析断路器故障原因时,工作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协调各部门调取数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数据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设备参数更新不及时现象普遍,变电站主变压器更换绕组后,技术参数未在档案中同步更新,后续检修人员依据错误参数进行绝缘试验,得出错误结论,增加设备运行风险,同时也为检修决策带来误导。
三、优化电力电气工程中电气设备检修的策略
3.1 升级检修技术
更新检修工艺是提高电气设备检修水平的关键方法。应加大状态检修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在变压器、断路器等重要电气设备内安装精度更高的传感器,记录变压器的油温、局放、机械震动数据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送到智能分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将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早期对设备的故障预警和定位,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将数字孪生技术运用到检修设备中,建立 1:1 的虚拟设备,模拟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运行方式,以帮助检修人员预见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3.2 完善检修管理体系
建立检修管理体系是确保检修工作平稳规范、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抓手。规范检修流程体系,制定各种设备具体的检修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检修步序、技术标准和技术安全要求,对于输电线路检修则明确必须完成杆塔外观检查、绝缘子检测、导线弧垂测量等共计 20 多项步骤、环节。建立全过程监管考核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检修计划执行、检修现场作业、质量验收等环节实施监督管理,设立检修及时率、缺陷处理率等量化考核指标,并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3.3 加强检修人员队伍建设
人才是技术落地强有力的支撑,构建企业与高校、研究院联合开办“智能电网设备运维”“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等专业定制培训班,开展定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红外热成像检测、超声波局放等新技术。采用“导师+项目”模式,邀请技术能手结对带徒,通过参加实践检修项目积累经验,建立技术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和小改小革,对取得一定突破的予以相应奖励,建立人才激励体系和晋升机制,鼓励留住人才,培养一支理论性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检修人才队伍。
3.4 构建高效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支撑精准检修的第一步就是“造好车”,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统一的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将设备台账、运行、检修试验数据汇集,消除各专业间数据隔离,数据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手段对设备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信息,为设备检修提供决策依据,例如根据设备的故障分析历史,预测设备隐患。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数据中,确保数据真实性,并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设备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进行分析、预警等,如当设备的监测数据超出设定预警值时系统向决策者自动推送报警和检修建议。
结语
电气设备检修是电力电气工程稳定运行的关键保障。针对当前检修技术、管理、人员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升级技术、完善体系、强化队伍和优化信息管理,可显著提升检修效率与质量。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电气设备检修将向更精准、智能的方向发展,为电力行业的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 磊 . 电 力 电 气 工 程 中 的 电 气 设 备 检 修 策 略 研 究 [J]. 自 动 化 应用,2024,65(S2):44-46.
[2]王得阳.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设备检修策略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