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衍生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初探

作者

郑小英

广东省湛江市湖光第一初级中学 524088

摘要:双减政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确立了未来的探索研究目标。因此在双减政策颁布实施背景下,如何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每位教师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巧设教学情景,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验有效性等方面探索,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 “双减”;高效课堂;初探

一、“双减”背景概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学校老师在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式,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严格遵守双减教育政策,围绕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而实施有效可行的教学举措,为学生们打造高效高质量的物理课堂。所谓“高效”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够“快、准、好”,达到课堂事半功倍的效率,实现效率的最大化[1]。双减政策并不是减少教学内容或缩短教学时间,而是要求对教学流程、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去掉冗杂的教学环节,提炼核心教育内容,从而完成对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变革,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组织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1、优化教学设计内容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全员参与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设计好教学活动,驾驭学生的思维动向,做到既生动又严谨。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亲历教学活动,思考活动现象,究其活动方法。知识的学习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认知储备都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且不同区域的学生所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必然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编排来进行,必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无法与学生实际现状的核心素养发展相匹配。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困境适当重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顺序。

例如:学习《重力》这一节中,教科书的内容逻辑是先“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后“探究重力的方向”。然而,这种安排明显不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这一环节,教科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钩码以测其重力,然而为什么要竖直悬挂呢?这就要用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教科书却把“探究重力的方向”放在了“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之后。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顺利过渡及良好科学思维的培养。于此笔者认为调换“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与“探究重力的方向”两个环节的顺序,即先探究重力的方向,再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来测量(竖直悬挂)重力的大小较为妥当。

适当调节课程内容的顺序,使各个步骤环节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巧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兴趣能够激发个人的大脑活跃度,能够促进个体去探究。如何在新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呢?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考虑让他们动起来,彰显物理学科“做中学”的特色。

(1)、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制实验的方式设置情景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拿出一张A4纸并提问题:“你们能让纸发出声音吗?”为了学生更加明确地思考,笔者进一步引导:“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能有几种办法让纸说话?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了这样的任务驱动与思维引导,学习兴趣之火被瞬间点燃,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到“造声”活动中去。最后通过收集发现学生竟然有六种不同的造声方法,如图所示。

①使劲抖如图(a)所示;②手指弹如图(b)所示;③ 双手撕如图 (c)所示;④搂成团如图(d)所示;⑤ 折后甩如图(e)所示;⑥用力拍:先折成型如图(f)所示,然后用另一只手拍向模型,将其拍坏,如图(g)所示。

通过有趣的体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体验中,学生手中的纸变得灵动起来,他们一个个在想方设法展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践表明以此引入新课,学生能够沉浸在自己创设的声世界中,兴趣盎然,欲罢不能。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设置悬念式问题创设教学情景

初中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认知基本是感性的,对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既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不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多媒体设备在信息呈现方面更直观、形象和生动,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乃至虚拟场景等更生动、直观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缩短知识内容从课本到学生脑海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和精力的消耗,便于学生获得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时,笔者用图片展示一辆装满木材的卡车,让学生猜想司机是怎么操作卡车让整车木头卸下来的。学生做出了各种猜想。随后通过播放视频,视频中卡车靠近墙体,司机先是将车开离墙体,停稳后迅速倒车→急刹→倒车→急刹,卡车停下来时车上的木材继续向墙体移动,由于墙体的限制而整整齐齐堆成一堆。学生观看视频后恍然大悟,司机的操作和自己的想象不一致,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轻而易举地引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通过多媒体图片、动画展示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能够快速有深度地引发学生进行本堂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课堂成果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是指学生在课内实验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因为学生的个人行为和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小组合作,恰能让小组成员间的行为、能力互补,形成合力。对于一个合作小组,多少人组成小组才能让问题解决效果最好?“海勒夫妇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三人一组进行物理问题解决效果最好,其次是四人组,最后是两人组。这是因为,两个人讨论不起来,并且容易被一方主导;四人组中总有人会游离在外或分成两个两人组;而三人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向其他两人解释自己的观点,这能激发讨论,促进问题解决。”[3]

例如: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这一实验时,把学生三人一组分成若干组,然后把问题以清单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探究结束之后,笔者根据各组做总结汇报和交流,然后结合学生的探究成果做总结性点评。

学生通过老师交给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物理知识、学习经验和心得的高效交流,笔者在小组展示完成后进行点评和分析,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指导意见,各小组也进行了自评和互评,使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充分地发生碰撞与交融,小组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使其个体的想法被充分倾听,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课堂充满热情,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4、注重实验时效性为课堂提质增效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直观性可为学生的学习累积丰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突破概念、规律学习的难点;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让物理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育人内涵,对落实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关键的作用。

(1)自制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教师可以结合要上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小实验,适当提供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方法,学生也可利用生活物品自制小实验,学生可以和家人一起完成实验,或者分组合作探究,把实验的操作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笔者通过摸索发现有趣味的、有点魔术性的小实验特别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趣味小实验,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大大提高,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有了课堂小实验的探究快乐,学生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互动。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中,可以提前让学生自主探究纸片托水实验,一张薄纸可托起倒置的半杯水,展示了大气压强的力量;吃鸡蛋的瓶子,以魔术的手法展现鸡蛋被瓶子吞掉的神奇现象,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学生自制的小实验带动学生的思维碰撞,彰显知识的无穷魅力。在轻松、有趣、魔幻的物理小实验中,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乐于接受的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设置演示实验为课堂提质增效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教学主题、提出质疑问题、验证思维判断、再现问题场景等功能。

聚焦教学目标是保障演示实验效果的前提,是设计演示实验的出发点。演示实验是物理学科新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演示节奏既有设置在课程中哪个节点的问题,也有演示实验自身展开的问题,都要依据教学目标妥善设计教学环节。同一演示实验,设置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效果是不同的。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笔者采用阴阳壶和纯净水桶作为实验器材,从流出不同颜色的水到点燃酒精后迅速盖盖子的瘪桶,实验过程趣味横生,都特别适合用在教学引入环节。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特点是出人意料、效果震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设计的演示实验,预设在引入环节比较好;具有问题性、 解释性、探究性、验证性和体验性的实验,宜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将演示实验预设在合理的教学环节,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重视演示实验展示过程的节奏点。同时演示实验如果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完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参与的意识。

(3)适当引导学生创新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将成为新兴教学模式,同时开发丰富的物理教学资源,也会产生积极的物理育人价值。[4]

例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通过探究知道水沸腾时的相关知识,笔者设计视频:高压锅刚煮好米饭,急于开盖,可用冷水浇到盖子上,可以快速开盖。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得知原理:锅内气体放热,温度降低,压强(压力)减小,锅盖胶圈摩擦力减小了。于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装置创新,通过实验装置优化和创新,圆满解决了原有实验中“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很快,停留时间短,不易观察”和“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大小关系不易发现”的两个不足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优化创新,设计实验装置,把科学、技术、工程相融合,丰富了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巧设情景,加强小组学习,注重实验在课堂中的有效性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巨大价值和无穷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物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磊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研究。新课程.高效课堂,2016.05:131

[2]李虎  刘婉 。激趣 悟法 明线 检标的教学设计以“声音的产生与 传播”教学为例 [J]物理教学2023.01:46

[3]童大振,杨洁,胡扬洋。走向“丰富”的物理问题解决教学[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07:52.

[4]黄悦微 张亦翻  洪华标。 STEM理念下引导学生三改进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索以“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为例。中学物理,2023.05:5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研究”(项目编号:2022YQJK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