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策略研究
苏静
身份证号码 370306198209203023
引言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统筹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空间形态、提升环境品质的关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城市设计在理念、方法与实施机制上,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管控、多规合一的要求存在明显脱节。
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1.1 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在提升国土空间品质方面,城市设计通过系统性优化空间布局,有效破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失衡问题。传统城市发展中,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割严重,工业区占据优质地段,居住区配套不足,生态空间被挤压。城市设计通过统筹协调,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合理的功能分区,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空间格局,减少通勤距离,提升居民生活效率。
1.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城市设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城市设计强调生态优先原则,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修复城市湿地、建设城市森林等举措,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城市设计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在建筑设计上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采用节能材料、太阳能板、雨水回收系统,降低建筑能耗。在交通规划上,构建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减少碳排放,缓解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问题,让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
1.3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设计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路径。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城市设计致力于营造宜人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规划社区设施,确保学校、医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均衡布局,提升居民生活的便捷性。打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设置舒适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与休憩设施,保障居民出行安全与舒适,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凝聚力,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与法定规划衔接不畅
在与法定规划衔接方面,城市设计面临着制度性困境。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缺乏明确的法定地位,多数城市设计成果仅作为参考性文件,未纳入法定规划审批流程,导致其在土地出让、项目建设等环节难以发挥实质性约束作用。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在内容和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法定规划侧重用地性质、指标控制等刚性内容,而城市设计更关注空间形态、环境品质等弹性要素,二者在用地分类标准、控制指标体系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造成规划两张皮现象。
2.2 设计理念和方法滞后
设计理念和方法滞后成为城市设计发展的突出瓶颈。传统城市设计长期以物质空间塑造为核心,过度追求标志性建筑和宏大叙事,忽视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多元价值。在生态理念应用上,许多城市设计仍将生态空间视为发展的 “附属品”,未能将生态修复、低碳发展等理念贯穿设计全过程。设计方法的创新步伐缓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尚未充分融入城市设计实践。多数城市设计仍依赖传统的调研方式和图纸表达,难以精准把握城市空间的动态变化和居民真实需求。在应对复杂城市问题时,传统设计方法在空间模拟、方案比选等环节效率低下,无法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3 公众参与度不高
公众参与率较低极大程度弱化了公众参与对城市设计的指导性与民主化。城市设计公众参与形式途径缺乏,大部分城市设计项目仅仅是简单通过宣传栏、政府网站进行信息的简单公开,缺乏有效的互动参与模式。此外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市民对于城市设计的内涵、内容以及实施目标认知不到位,提出建设意见较为笼统。而且公众参与深度低,缺乏前期城市设计方案需求调查研究,仅停留在项目最终成果方案意见收集,对城市设计方案前期探索阶段基本缺乏参与。
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策略
3.1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与法定规划的衔接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与法定规划的协调,是保证城市设计权威性和实施性的制度保障。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通过立法赋予城市设计一定的法定性,对法定规划提出的空间格局、公共空间、城市特色风貌提出的要求,使城市设计进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确保城市设计与规划相辅相成、权责明确、尺度清晰的层级关系。如新加坡通过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法定规划的附件的形式,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官方指导文件,其内容从规划阶段就进入法制和实际操作阶段,从而将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要求落实在各项新建项目报建之中。制定统一的规划技术标准,厘清城市设计和法定规划在用地分类、指标体系、图纸表达上的差异。
3.2 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
设计新理念及方法是增强城市设计科学性及前瞻性的关键。设计理念方面,应全面落实“双碳”目标、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将生态、低碳、文化理念融入到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法方面,推动新技术对设计的赋能与提升,大数据技术挖掘居民行为、需求大数据,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将 BIM、GIS 技术运用于多专业协同、空间模拟等多方面,提升建筑的日照、通风等物理环境空间优化效果;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城市信息模型,提升城市设计方案优化的动态评价、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设计方案优化决策的科学化、准确性。
3.3 加强公众参与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是提高城市设计社会认同感、提升民主性的保障。建立从项目启动、设计到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多元化参与机制。线上线下的公众平台设计,通过微信、APP 等新媒体渠道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加强公众参与新途径,采用社区工作坊、VR 体验参与等强化公众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与代入感。通过公众参与反馈机制,在有效吸纳合理公众参与提议的同时,对合理结果及时反馈,提升公众的参与程度与满足感,保证城市设计成果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设计的要求。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的创新发展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规划体系、革新设计理念方法、深化公众参与,能够有效破解城市设计现存问题,推动其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随着技术进步与制度完善,城市设计将在生态保护、品质提升、民生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可持续、有温度的城市空间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连浩.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对策分析[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4,(09):31-33.
[2]何斌,任婧,丁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管控实施策略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22,(05):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