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评价,巧做“减”法

作者

楼佳呈

浙江省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3220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地发展。”本文立足“双减”,结合当前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了语文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趋势,旨在找到课堂中重视评价、重用评价的优点。

关键词:多元评价、发展个性、引出创作、激励学习、

一、多元评价抛砖引玉

课堂教学最忌处于使人昏昏然的“温吞水”状态。课堂上,只有一种腔调,一个速度,不仅抹杀了不同课文独具的个性,而且否定了不同课文内部的不同层次。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给予学生极其热情的评价,认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一次朗读课,学生一板一眼地朗读,毫无激情可言,教师却评价说:“你简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大家一起鼓掌。”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好在哪里就随波逐流,啪啪地使劲鼓掌。殊不知,过分的热情,不切合实际的评价,只能蒙蔽孩子的学习心智,有句话说得好:在墙角孤芳自赏,世界就变小了。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够真正的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

学习中,一定会存在困难,而适度的困难则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斗志。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堂中往往发生“意外”,此“意外”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设想到的,而这时,教师的随机评价就顶起了大梁。意外中往往能够发现问题,这些问题的价值比教师所预想的更甚。

例如,在执教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漏》课文时,我让学生尝试自由组合排了几出课本剧。汇演开始了,第一小组的演员在台上认真地表演,可是坐着的同学却没有几个在观看,聊天和写作业的居多。怎么会这样呢?孩子们不是都应该喜欢表演吗?于是我悄悄地走到他们中间去,听见几个孩子在悄悄议论着:“有什么好稀奇的?他们会的我也会啊!”对啊,这样的安排,只是少数孩子在投入,而其余的却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了。应该让其余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于是,我就将剩下的那些孩子都任命为大众评委,可以针对同学的表演,自由发言。孩子们做惯了观众,可这大众评审还是第一回,都很新鲜。

二、多元评价发展个性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孩子也不会折射出相同的太阳光,孩子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痛苦。而教师所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生活中为每个孩子创造发展机会,寻求发展的可能。因为一把尺子不可能衡量所有的孩子。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武松,店小二劝你别上山,你会怎么做?班里有位孩子举手说:“我会再喝上几杯,壮壮胆子,上山为民除害。”这时,班里响起了一阵唏嘘声,都说这个孩子在臭美,因为这个孩子一贯畏畏缩缩,连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这时,如果我再泼上冷水,也许这个孩子的积极性会彻底消失。因此,我对他的想法给予了肯定,文中的武松确实艺高胆大。此后,语文课堂上,总能看见这个孩子举手发言,想像类的文章都写得精彩了许多。

新的课程体系则鼓励从全方位发展学生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能赏识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自己设计作业,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显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学生思维和技能的创造力跃然而出。

三、多元评价引出创作

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但是小学的习作课通常都是由指导和评改两种课堂模式构成,因为小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思维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作文很少能“一稿定乾坤”,因此,作文的评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显得尤为关键。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增加习作的有效值。

正好,本单元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写一份研究报告。初看到这个内容,自己心里也直发怵。这么小的孩子,能研究什么呢?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走进教室去。可谁知学生一听研究一词,就显得特别来劲,纷纷发言说自己要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废弃电池的去向、有的研究塑料袋对土质的危害,有的研究气体污染对天气的影响,乍一听这些内容,我也有写目瞪口呆。如果真正做成这些研究,那得需要查阅多少信息资料啊!只有“入其境”,才能真正的“悟其神”。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个个参与其中。在这之前,已经有许多同学查阅了资料,此时,我没有嫌弃孩子们搜集资料的琐碎,反而是鼓励他们“先富带动后富”,分工合作,积极探寻查证。学生在小组中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发挥自己的水平,介绍自己的经验。一周之后,许多的数据,众多的表格都整齐地放在桌前,有位调皮的男同学甚至将塑料袋埋进土中,每天记录了塑料袋在土中的变化情况,并且绘制成表,我不禁感叹,评价的重要性。教师的及时肯定和赏识教育,使得学生找到自我,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如果一条龙式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总结、撰写,那么培养的将会是一大批“木头人”。

四、多元评价激励学习

有实践证明,有90%的孩子受到激励后扬起学习的风帆,而99%的孩子缺乏激励后,学习机能会有所下降。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应该合情合理,更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过分地看重结果。

“你声音虽然不响亮,可是感情处理得很到位,作者一定视你为知音。”这样的评价,一定会给暖到学生的心窝里。

“别紧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了。”这样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操作的热情。这样关注过程的评价,能更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向成功,而不是单纯地给予肯定或者否定。

课堂上,我们过多的将视线放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应体现出平等对话、融洽相处。例如:在执教《小马过河》一文时,我在范读前,询问学生:“今天的故事由我先读做个示范,你们对我读课文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一开始,大家还有些不好意思,不敢提要求,不好意思提要求。接着我们班最大胆的悦程先打破了安静,大胆地说:“老师,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要读得流利,这样我们才能听明白内容。”接着,一些孩子纷纷举手提出建议和要求:“老师,声音响亮也很重要。”“老师,故事里有很多角色,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读完后,我又请大家就针对大家提的建议和要求给我做个评价,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我觉得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卡壳了,希望下次要注意。”“老师,我觉得你读小马的话时可以再可爱一点,因为它还是个孩子。”听完孩子们的评价,我也突然意识到,平时在朗读评价时有意识引导孩子针对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后,孩子也能够模仿你的样子去评价同学和老师,同时也能从中明确自己朗读时要把握的尺度。通过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能够收获更多的快乐。

“双减”的春风拂过,“评价”犹如点点雨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就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那他们在成长中才会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想象,也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评价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绿洲”之时,孩子们的果实也将累累。就让多元化评价为我们的课堂点亮明灯,指引孩子们展开翅膀,放飞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