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渗透策略
孟凡平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264000
引言
新时代政策导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而当代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价值诉求多元的特征,凸显了刚性管理模式在认同感培育与实效性上的局限。如何突破单向灌输与制度约束的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柔性化渗透策略的必要性。其意义在于重构“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推动思政工作从机械管控转向赋能发展。
一、柔性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柔性化管理理论源于企业治理中对“人”的再发现,其精髓在于超越机械控制,转向以情感联结与价值共鸣为核心的非强制性驱动。当该理念迁移至教育场域,其核心要义“以人为本、情感驱动、非强制性”便成为重构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石。其内在驱动性直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通过满足归属感、尊重感等高层次需求实现激励有效性;而影响的持久性则体现为制度内化为行为自觉,这正是柔性管理的深层价值,从被动服从走向主体性建构;管理的权变性更要求教育者敏锐感知环境与学生个体的动态流变,以弹性策略替代刚性框架[1]。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渗透策略
(一)以文化人: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以文化人”策略的核心在于超越显性灌输,通过营造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场域”实现价值观的柔性渗透。
首先,要深化校园文化浸润,打造“价值磁场”。不仅要建设体现主流价值的物质环境,更要聚焦精神内核:精心设计蕴含思想深度的品牌活动,营造尊重包容的交往氛围,并强化校史校训等文化符号的仪式感教育,使学生在日常浸润中自然感知、认同核心价值[2]。
其次,优化网络思政平台,构筑“云端育人矩阵”。超越单向信息发布,着力于“互动”与“共鸣”。运用短视频、直播、虚拟社区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具有思想性、亲和力的原创内容IP;鼓励学生参与内容共创,建立师生、生生在线深度对话机制;运用算法推荐优势精准推送优质资源,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引导,在虚拟空间凝聚正向舆论场。
最后,创新实践育人体系,铺设“知行合一”路径。将价值引导融入社会实践的“筋骨”:设计结合专业特色的服务学习项目,如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治理参与,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深化国情认知;强化实践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理论力量、升华价值认同;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巩固实践成果向内在信念的转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如空气般自然滋养学生成长。
(二)情感共鸣:搭建师生心灵对话桥梁
实现柔性化渗透的核心在于触动心灵,关键在于构建基于平等、理解与支持的师生深层情感联结。过程中,要求教师将自身的管理思维从刚性约束转向赋能发展,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学业、生活、就业)作为服务切入点,科学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建立常态化的“成长恳谈”制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度与支持,奠定信任基石。随后,依托大数据分析初步识别群体特征,结合辅导员深度“网格化”下沉、专业教师“学业导师制”、朋辈“导生计划”等多渠道,主动捕捉个体化思想动态与诉求;建立“需求 - 响应 - 反馈”闭环,针对学业困难、职业迷茫、人际困扰等不同情境,提供定制化的引导方案和资源链接,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关怀。
同时,需要织密织牢动态化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支持网络,强化辅导员、心理教师、专业医生、宿舍管理员、学生骨干的协同联动与能力培训;打造安全、匿名的线上线下倾诉空间,鼓励情感表达;重点识别并跟进特殊群体,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将支持网络延伸至每个可能的“情绪孤岛”,最终实现以真诚服务培育信任,以精准沟通深化理解,以有力支持化解心结。
(三)制度柔性:刚性与弹性的平衡艺术
制度柔性化精髓在于把握刚性与弹性的动态平衡,应重视推动学生从“被动遵守者”转向“共同治理者”。比如,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规则制定与修订中,充分吸纳学生合理诉求与智慧,使制度本身蕴含集体意志与人文关怀,增强其内在认同感和可接受性;在学业评价、综合测评、行为考核等方面,适度引入质性评价维度,如进步幅度、团队贡献、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建立多元、动态的成长档案;重点设计“容错试新”机制,对探索性实践、创新创业中的非原则性失误给予包容与引导性反馈,将“挫折”转化为宝贵的学习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与持续改进意愿[3]。
当然,还要重视建立畅通的线上线下制度反馈渠道(如定期满意度调研、即时反馈平台、辅导员深度访谈),系统收集制度执行效果、学生体验及新问题;建立由管理者、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制度优化团队”,定期分析反馈数据,对滞后、冲突或引发普遍不适的条款进行快速评估与迭代更新,形成“实践- 反馈- 优化- 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渗透的核心逻辑在于以文化浸润奠基价值认同、以情感联结触发心灵共鸣、以制度弹性激发主体自觉,三者协同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能。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技术赋能路径,如利用大数据动态追踪学生需求,借力虚拟现实深化情境体验,推动教育资源精准触达;同时完善柔性评价体系,建立涵盖成长曲线、实践贡献、创新潜能的多元指标,构建“监测 - 反馈 - 优化”闭环机制,使柔性化管理真正成为适配时代发展与个体诉求的育人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曹晓娜 .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柔性化管理研究探索 [J]. 大学 ,2023,(19):74-77.
[2] 刘继兵 .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研究[J]. 陕西教育 ( 高教 ),2020,(07):11-12.
[3] 赵瑞东 , 金晓玲 .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柔性化管理体系的系统分析 [J]. 传播力研究 ,2020,4(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