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探究
陈亮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字:传统文化;劳动教育;价值
在我校五年一贯制中职学段学生劳动教育授课过程中,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劳动育人原则,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以实践为主,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纳入劳动实践,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强调课程思政,在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进行分享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教学案例分享
(1)纸上传情,妙手生花:剪纸技艺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课程从中国出土最早的剪刀讲起,追溯剪纸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并阐释其与雕版印刷相通的雕刻原理。学生系统学习对称折叠技法、阴刻(镂空为主)、阳刻(线条为主)及混合技法。实践主题紧扣富有中华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图样,如寓意吉祥的窗花、威武的老虎、灵动的鸟类及个人生肖图案等。通过一剪一刀精雕细琢,学生不仅锻炼了精细的动手能力与构图思维,更深刻理解了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增强了民族审美与文化自信,让这门“纸上非遗”在新时代课堂上焕发生机。
(2)巧手塑陶韵,匠心传经典:泥塑制作
本项目以中华悠久的制陶史为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陶器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地位及其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世界的辉煌历程。学生使用安全环保的超轻黏土和木制刀具进行手工实践。活动核心在于创新融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京剧脸谱、劳模人物或孙悟空等经典角色融入创作中,塑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彩陶手办”。通过揉、捏、塑、刻等步骤,学生不仅能锻炼手指灵活性、空间造型能力和专注力,更能深刻体会从泥土到艺术品的蜕变过程,理解“器以载道”的工匠精神,在趣味创作中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责任感。
(3)方寸之间,铭刻匠心:印章雕刻
印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身份、信用与艺术的结合体。本项目首先向学生讲授印章的历史、分类及篆刻基本知识。学生使用软性雕刻原石和金刚石刻刀,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冲刀、切刀等基本技法,从设计印稿、反写文字到亲手镌刻,最终完成一枚专属自己的姓名章。方寸之间的操作要求学生心静、手稳、眼准,是锤炼耐心细致和一丝不苟劳动态度的绝佳方式。当学生蘸上印泥,郑重地盖下专属自己的印记时,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对“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和传统金石文化的切身体验与尊重。
(4)拈毫绘丹青,清风手中持:折扇制作
折扇是融书法、绘画、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兼具实用和艺术价值。本项目让学生亲手体验制作一把完整折扇。学生领取 10 寸空白扇面、扇骨及水彩绘笔,学习扇面与扇骨的粘贴组装技巧。在绘制环节,重点学习在水彩颜料中如何进行颜色调制与渐变,并在扇面上进行主题创作,如绘制“梅兰竹菊”四君子、山水小景或“弘扬工匠精神”“技能强国”等艺术字设计。活动将实用美术与劳动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挥毫泼墨间感受中国画的韵味,在精细粘贴中锻炼动手能力,最终完成一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个人作品,体会创造美的劳动价值。
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示范,过程辅导,精准解决问题
教师是技艺的示范者和引导者。在课程前期,教师进行实操示范,将“揉、捏、刻、画、缝”等关键技法、工具使用规范和安全知识进行可视化呈现,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初始印象和操作标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个别化辅导,及时发现纠正共性问题,并精准解决个性化难题。这种“手把手”的传帮带模式,模拟了传统“师徒制”的言传身教,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与质量。
(二)观看视频,照猫画虎,降低入门门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复杂工艺环节(如印章的刀法、扇骨粘贴技巧)制作,有针对性地精选优质视频。视频可暂停、可回放、可放大细节,为学生提供可随时查阅的“云端师傅”。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限制,进行照猫画虎的模仿练习。这种方法是实现标准化入门和技能普及的高效手段,尤其适合动手能力起点不一的学生群体。
(三)图例步骤分解,逐步操作,化解复杂难题
将一项完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步骤,并为每一步配以直观的图片、简洁的文字说明和明确的成果标准,制作成“可视化任务工单”。这种方法将一项复杂的挑战化解为一系列简单的、可实现的子目标,遵循了技能习得的客观规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步解决复杂创作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创新点
(一)文化赋能劳动教育,构建融合育人新范式
本项目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灵魂,通过深度挖掘剪纸、泥塑、刻章、折扇等手工艺背后蕴含的历史脉络、实用价值和工匠精神,使劳动实践升华为沉浸式的文化修行。学生在掌握雕刻、塑形等一技之长的同时,更深刻感悟到格物致知、物我合一的传统文化之“道”,既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实现了劳动技能习得、文化精神传承与个人品格塑造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技·道·情”三位一体育人新范式。
(二)重构多元过程性评价体系,实现“评育合一”的科学闭环
创新构建了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多维度、全方位的科学考核体系。该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并对作品的文化与艺术表现力进行评价。并通过撰写劳动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对劳动过程、文化内涵与个人成长进行反馈自省,将外在实践体验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认知,从而实现“以评促育、评育合一”的良性循环,确保劳动育人和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张东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能的融合教育——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现代教育,2024(20):23-26
[2] 吕静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青岛交通职业学校为例 [J], 新课程研究 .2023(24):27-29
[3] 乃春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J]. 教师,2024(3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