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画创作中巴蜀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
李竣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4 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文化自信被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支点和核心动能。“坚持文化自信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 [1]。”近些年来,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整体大趋势下,地域性文化独特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巴蜀文化是优秀的地域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它以极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动画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伴随《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雾山五行》《哪吒之魔童脑海》等国产动画的爆火,实践说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提升国产动画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上述这些电影中,多多少少都包含着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在让观众得到视觉上盛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传播了不同的地域性文化、思想。动画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是文化底蕴和文化思想,巴蜀文化深厚的历史、鲜明的独特性都能够给动画创作带来巧妙的灵感,本身就是极具再创作的价值,也吸引着动画创作者们的关注。本文旨在系统地梳理巴蜀文化地特质与魅力,分析巴蜀文化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方式,探讨其现代化、时代化转化机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启示。
二、巴蜀文化的核心特质与艺术表现潜力
(一)巴蜀文化历史演进
“巴蜀文化区域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并延展至汉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含有巴蜀风俗”的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既强力向心又辐射广 泛的文化集合体,地理风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都蕴藏丰富 [2]。”在史前文明阶段就有三星堆、金沙文化体系。巴蜀文化先是分为“巴文化”(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和“蜀文化”( 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自战国之后,巴、蜀两国文化交融,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随着朝代的更迭,经济发展,秦汉时期,移民文化交融,各地多元民族相通逐渐兼容南北东西的文化,使得四川盆地成为文化的汇集地。巴蜀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对中原、楚、秦文化都产生了相互的渗透和影响。
(二)核心特质
“天府之国”的地域环境使农业时代的蜀人长期享受农耕社会温饱安逸的舒适生活, 也由此滋生出蜀人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和风气, 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绮丽的浪漫主义文化 [3]。巴蜀地区地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汇之处,既传承着古蜀王国神秘悠远的巫傩传统,又吸纳了中原地区的礼乐文明,同时融入西南少数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多种不同的文化在此交织碰撞,孕育出“崇利尚实”与“崇幻尚奇”并存的精神特质。
就哲学思想的层面而言,因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巴蜀文化才孕育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维,它既承载着道家思想的核心,又深深扎根在巴山蜀水这片别样的土地,成功地把实用理性与浪漫主义融合起来。从三星堆青铜神树彰显出的“天人互渗”的宇宙观;汉代击鼓说唱俑体现的幽默乐观精神;然后到都江堰水利工程蕴藏的实践智慧,都能让人们看到巴蜀文化独特基因的魅力。这既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也存有对世俗生活的满满热忱,更不缺那些冲破常规的创新思路,这些看上去彼此冲突的文化特质,给艺术创作赋予了深邃的哲学内涵,还增添了强劲的叙事张力。
(三)艺术表现潜力
巴蜀文化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无限的可能性,这都是由于其别具一格的地理环境与深厚文化底蕴,给艺术创新创造了多维度的转换空间与创新资源。
就视觉艺术方面而言,三星堆系列文物就像一个超大的宝库,青铜器里的纵目面具与太阳神鸟纹饰,带有独特性的整体非对称造型与神秘符号体系,都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具奇幻感的视觉素材,川西地区吊脚楼的垂直状建筑结构恰当地顺应山地地形,其背后所暗藏的空间哲学,均能为现代建筑设计与装置艺术创作给予鲜明的地域特色灵感。就表情艺术而言,川剧借助高亢昂扬的高腔曲调,结合精妙绝伦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技,构建起独具魅力的“魔幻现实主义”表演风格,尤其是其将“唱、做、念、打”聚合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对于实验戏剧和跨媒介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启发价值。巴蜀文化的文学遗产是又一巨大的宝藏资源,不管《华阳国志》所记录的古老神话,还是民间“摆龙门阵”聊起的即兴故事,亦或者蜀锦独有的经纬图案、漆器经典的“朱黑”色调组合,这些文化符号跟叙事传统共同拼凑出一个庞大的文化原型库,处于数字时代的背景之下,它们可以深度融入 IP 开发以及叙事创新里面,进而激发出全新的生命动力。
三、巴蜀文化元素在当代动画中的运用分析
(一)巴蜀文化元素在动画中的表现形式
“五千年的文明史赋予中国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特性的展现一直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4]。”地域性文化元素转入动画电影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比西方迪士尼等动画公司出品的系列电影都有发现融入不同的区域性文化来增强动画电影整体的文化深度和趣味性。国产动画也逐渐将视角转向发掘地方性文化的方式,不断完善动画的IP 视觉符号,增强其独特性与辨识度,提升在市场的竞争力。巴蜀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再创作资源库,拥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和叙事故事,创作者能够加以筛选和创新定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不错的效果,赢得观众的情感认同、认可;同时也能够在行业中置于领先地位。现有的动画作品对于地域性文化的开发和采用是不均衡的,主要是聚焦于视觉符号的转化、叙事方式的参考和借鉴,在对于精神层面的表达上稍较为薄弱,而这也是比较难的一个方面。将巴蜀文化元素融入动画创作中,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共赢的方式,动画会因此而增加整体的趣味性、文化厚重感和内涵;巴蜀文化也会因动画的创新而唤醒新的活力和脉搏,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效能。
1. 视觉符号的重构与转化
视觉符号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忆点,它需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典型化”的视觉元素。动画角色需要很强的辨识度和记忆点,将地域性文化融入角色的设计能够增强动画角色的个性和记忆点。地域文化具有地方性的区域文化烙印,让人能够一眼就知道是属于哪个区域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感知窗口。视觉化符号一般分为两大类:(1)物质形式:如民间工艺、衣冠服饰、器物、古代建筑、民居、民族乐器等;(2)非物质形式:思想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等[5]。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系列电影中,导演融入了大量的关于四川地区的特色元素包含了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如“太乙真人”的语言系统上是采用的四川普通话,增加的“川普”不仅丰富了“太乙真人”这个角色的饱满度、趣味性、人情味,还能够宣传巴蜀方言的的地方性特色,增强整部影片的氛围。影片中“结界兽”的形象设计的造型是参考了三星堆青铜神面像、金面具的特点,进行夸张结合设计而成,在赋予角色趣味性的同时还增加了角色的厚重感。
(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哪吒》海报)

玉虚宫的炼丹法器天元鼎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与青铜敦是存在共同之处,吸收了各种饕餮纹、云雷纹等等元素,这些都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观众对角色、设计方面的认同感。《哪吒》系列电影,融合了巴蜀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时代性元素,巧妙的将诸多文物元素融入剧情与角色设计,展现东方美学深厚底蕴的同时赋予古老文物新的生命力。美国导演的《功夫熊猫3》影片中,将中国国宝熊猫作为动画的主要角色,而场景设计中结合了青城山的风貌特色,增强动画场景的氛围感。《大鱼海棠》影片中整体的思想是融合了道家超然境界思想;角色设计除了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影片中的配角祝融、嫘祖、毛人、帝江、鹿神、句芒、珮和灵婆等,或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搜神记》,或出自《山海经》《诗经》等[6]。在场景方面,加入了福建客家人的“土楼”作为主人公的居住场景,创造超现实的动画场景。

(图片来源:《大鱼海棠》海报 客家土楼)
这些动画作品中融入了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并加以转化为作品赋彩添色,增强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也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在细节上的把控和处理。
2. 叙事模式的现代化转化
在叙事模式方面,相较于西方的英雄之旅叙事方式,国产动画追求一种“团圆式”的结局。国产动画影片常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素材,在叙事模式上进行现代化的改编和创新。像《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猪八戒吃西瓜》、《大圣归来》等动画影片取材自《西游记》;《哪吒闹海》、《姜子牙》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宝莲灯》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沉香救母》;《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等等。中国传统文学经过历史的检验而得以流传,足以证明其艺术性、影响性和巨大的群众基础。取材源于传统文化,但都以世界观为基底,对原本的神话故事进行重述改编、解构。叙事的主题也不再仅仅单一化,专注于某一主题,在故事中加入时代化的表达。
3. 文化精神的隐性表达
现如今面对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国产动画积极汲取地域性文化营养的同时,结合新的时代语境、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贴合当下观众审美的表达方式。《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侧面反映社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子归》以火烧圆明园为背景,“兔首”拟人化的视角展现了祖国的百年变迁,让人为之动容,激发观众强烈的爱国之情;《一人之下》深度结合道家的文化与历史,展现我国民族性观念;在外部色彩、场景、角色设计等形式上展现中国风,内在的文化精神层面展现“中国魂”;《非人哉》、《有兽焉》以短剧形式,成功打造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烙印的 IP 。这些作品都受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欢迎,引起了共鸣。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应该符合当代精神,并且随时代而变化,而这些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吸取了地域性文化精神的同时融入了时代精神。
(二)当前动画中巴蜀元素表现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动画作品中都有意识的加入了地域性文化元素,尽管类似巴蜀文化这类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潜力的文化有很多,但在现有动画创作中对于这类文化元素的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文化元素的简单化堆砌、罗列
“在当下动画电影中,巴蜀文化仍然停留于“体验化元素”层次,对受众的影响是属于认知层面上的,即在巴蜀文化的展现和传播过程中,只能提升受众对巴蜀部分文化元素的浅层次了解,影响效果停留在“普及”的层面[7]。”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这些动画作品中即使出现了视觉符号的碎片化使用,但依旧缺乏巧妙化、熟练的使用这些地方性文化元素,它们常常表现为“点缀化装饰”的作用,往往与深层次的剧情情节变化的贴切度、融合度不够,更加无法达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价值观的构建层面。
2. 地域特色的消减、误解与误用
转向动画创作的视角,现今的艺术创作者对地域性特色元素的运用常常出现了一些困境,对元素的处理不当反而容易引起观众的负面评价和不适。常表现为为了迎合市场、拓宽受众的范围,刻去意弱化作品中存在的地域特征,打造一个固定的“模板普适性”内容。这种做法导致作品失去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味同嚼蜡。以川渝地区方言为例,不少动画仅是将这个元素作为制造笑料的工具而已,并不能深入挖掘方言背后的语言智慧与文化底蕴,最终让方言沦为低俗的“搞笑工具”。倘若创作者对地域文化了解与研究不足,同样容易出现元素误用相关的系列问题。把特定地区传统习俗、服饰等文化符号做错误搭配,又或者错误解读其原本含义,此种不严谨的创作,会让熟知当地文化的观众产生违和感,还容易误导其他观众形成错误认知,导致作品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产生偏差,丧失了应有的那种真实感与感染力。
四、动画创作中巴蜀文化元素的运用发展路径
不论是动画创作,乃至是其他的设计或是艺术类的创作,对于继承和运用巴蜀文化元素的精华,都不能仅仅浮于表面的层次,而是需要向下深挖,发掘深层次的内容与现代文化加以结合创新发展,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1. 增强文化自信,深入发掘巴蜀文化
将传统文化与动画电影融合不仅有利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继承与发扬的新途径 [8]。文化一直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动画电影来说,这种作用似乎更加具象化了。不论是低龄段还是高龄段的受众,都会在欣赏动画作品的过程中收到熏陶感染。因此,国产动画中融合巴蜀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巴蜀文化要素被融入到动画中,年轻一代也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巴蜀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底蕴;也有助于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培育。
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回归,更离不开像巴蜀文化这类优秀的地域性文化的发掘,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留住民族文化的精髓,归根于文化自信。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文化自信,而动画是一个很好地契机去以自信的姿态弘扬传承中国文化,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IP 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2. 探索创新性发展、表达的可能
巴蜀文化元素与国产动画的融合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艺术的创新性尝试。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新兴媒体越来越大众化,观众审美水平逐渐上升对于动画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入巴蜀文化,探索更多更具创意的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创作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在视频时代,动画作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能够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故事和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更是一个机遇,激发文化传播思潮,实现巴蜀文化跨时代的表达,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
3. 形成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文化强国需要打造民族性的品牌,动画创作者可以聚焦这一独特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巴蜀文化特色的动画品牌;还可借助多种渠道进行推广传播,进一步延展动画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力度,实现效益的极致化。在“振兴丝绸之路,兴建战略走廊”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思考如何在基于 数字动漫产业,挖掘巴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使巴蜀文化和数字动漫产业更好地结合 [9]。新时代青年是当下受动画效益影响最大的受众群体,可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电影节、动漫展等新式的平台渠道,集中展示围绕巴蜀文化主题的动画作品,用这种方式提高其在青年群体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大力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使巴蜀文化元素进入全球动画产业格局,推动其进军国际市场。政府文旅同样可以深度促进动画产业与巴蜀地区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如建设以巴蜀文化为主题元素的动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去感受文化魅力;推出类似科普动画的文化教育产品,以形象直观的途径传递巴蜀文化内涵,借助打造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巴蜀文化元素在动画创作工作中的可持续传承与创新。
五、结语
巴蜀文化凭借其特有的视觉符号、多样的叙事主题和显著的艺术风格,为当代动画创作输送了取之不竭的灵感,若要把巴蜀文化的精髓真正掺进动画作品,仍然需要不断去探索努力,创作者应深度探寻巴蜀文化元素背后的核心内涵,防止落入单纯堆砌符号的陷阱。只有凭借创新的呈现形式,灵活地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融合起来,才会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群体,让古老的巴蜀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依靠动画这一充满生机的艺术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至世界舞台,全面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郝时远 . 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0(06):1-10.DOI:10.19898/j.cnki.42-1704/c.2020.06.002.
[2] 张娟.“巴蜀文化走出去”系列之二动画的巴蜀文化阐释与“走出去”[J]. 天府新论 ,2025,(02):2+161.
[3] 何一民 . 成都历史文化特质简论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2,13(04):121-128.
[4]于苗,高庆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基模”化重构[J].电影新作 ,2019,(03):38-41.
[5] 苏文健 , 黄玉丁 . 国产动画电影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下取径——对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一个考察 [J]. 当代动画 ,2021,(04):70-77.
[6] 陈闯.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以《大鱼海棠》为例 [J]. 出版广角 ,2016,(22):66-68.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7.0023.
[7] 陈海燕 , 丁秦 , 蔡悦 . 试论动画电影里的巴蜀文化传播 [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2):74-78.
[8] 王东榕 . 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设计与应用[J]. 大众文艺 ,2022,(09):86-88.
[9] 赵春 , 周红亚 . 数字动漫产业中的巴蜀民俗文化研究 [J]. 戏剧之家 ,2017,(06):271-272.
李竣(2002-),男,湖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成都大学中国- 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