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与辅导员介入策略研究
钱凯
池州学院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安徽省 池州市 247000
“00 后”大学生的社交模式呈现新型疏离特征,导致传统校园社交空间(如宿舍、班级、集体活动)效能弱化,深层社会联结面临挑战。《中国青年报》联合调研数据也显示,超四成青年存在不同程度社交困扰[1],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疏离态势的普遍性与研究紧迫性。
1 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的四维表征
当代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呈现多维度特征,反映了群体社交模式及社会转型期的心理适应挑战。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把握问题本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 宿舍疏离:物理邻近与心理疏远的矛盾
传统上作为核心社交场域的大学宿舍,在当代大学生中却呈现出明显疏离:与邻舍或同楼层室友关系淡漠,多止于点头之交,主动串门交流稀缺,形成典型的“物理邻近心理疏远”格局。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宿舍空间缩小、公共区域减少),亦有主观行为变化(智能手机成为“电子伙伴”,替代了传统串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校“宅文化”凸显了当代青年趋向构建“小而美”社交圈层的倾向
1.2 班级陌生化:组织单元的功能性失效
大学班级作为基础的活动组织单元,凝聚能力趋于弱化,出现“同学认不全”现象。尤其在公共课上,许多大二学生无法准确叫出同班同学姓名。结构性梳疏离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意愿低,更倾向小团体互动;另一方面,线上社交提供了双方的 连结。该现象在不同学科差异不一:课程理论性强、个体化特征明显的理工科专业比较 突出;而因课程讨论与项目合作需要,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间的熟悉度则相对较高。
1.3 活动悬浮化:形式参与与实质缺席的割裂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形式,现如今却出现参与度低的困境。从迎新晚会到学术讲座,从社团招新到志愿服务等 ,很多学生都不积极参加,甚至课堂活动亦是如此 [2]。一方面,部分校园活动形式化、娱乐化严重,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求,难以激发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小众化”“精准化”的社交方式,而非传统的“大而全”集体活动,这使得校园活动在社交功能上被边缘化。此外,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差异明显,这与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适应状态变化密切相关。
1.4 网络依存症:虚拟联结对现实社交的侵蚀
线上社交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造成了虚拟与现实社交严重失衡。微信、QQ、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几乎成为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渠道,“点赞之交”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该现象带来了诸多后果:一是社交行为碎片化、浅层化,学生倾向于通过点赞、评论等低投入方式维持人际关系;二是社交圈层封闭化、同质化,学生仅与兴趣相投的少数人保持密切联系;三是社交焦虑普遍化,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使许多学生陷入“社交悖论”,越回避真实社交,越难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群体对线上社交的依赖更强,而男生则更可能通过游戏、运动等小团体活动进行线下社交,但整体而言,两者都表现出对传统校园模式的疏离倾向。
2. 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既有个人心理层面的内在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变迁的外在影响。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网络社交的替代效应与异化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尤为深刻。从日常网络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较高,每日使用时间占据 日常生活比例较大,且大量时间活跃于社交媒体。这使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维系人际关系、推进班级事务的主要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面对面交往。原本需要线下完成的班级协作和情感交流,正逐步转移至线上,重塑了班级互动模式[3] 。
网络社交的替代效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空间替代,宿舍、教室、食堂等传统社交场所逐渐被手机屏幕取代,学生更倾向通过微信等方式沟通;二是功能替代,点赞、评论、转发等浅层互动虽属低频交往,但足以满足基本社交需求,削弱了线下交流动机;三是情感替代,尽管缺乏深度,虚拟形象塑造与点赞反馈仍能满足部分情感诉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认同感。
网络社交的异化特征同样不容忽视。大学生可通过滤镜、美颜和精心编辑的文字塑造理想化的自我,这种“表演性自我”与真实自我存在明显差距。长期沉浸于此,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造成“线上活跃、线下笨拙”的矛盾状态。更为严重的是,网络社交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削弱了交往的真实性与责任感,使大学生难以建立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反而加剧现实中的社交焦虑。
2.2 自我意识增强与社交焦虑
当代大学生多为“00 后”独生子女,成长于物质相对丰裕、个人主义文化盛行的社会环境,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增强,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为对私人空间与边界的过度强调,不愿轻易让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领域,直接导致社交距离的扩大 [4]。
自我意识增强与社交焦虑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强烈的自我关注,使得在社交场合中过于在意他人评价,担心言行不合期待,从而产生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社交焦虑反过来又强化了自我保护倾向,尽量回避可能引发不适的社交情境,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适度的社交焦虑也并非都是坏事,它在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谨慎态度并尊重他人。唯有过度的焦虑才会阻碍正常交往。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及人际竞争等各种压力,会增加内心焦虑,使其难以真正放松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在大学环境中,缺乏熟悉的人际支持系统,社交焦虑更易被触发和放大。
2.3 校园活动组织与参与机制缺陷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社交的重要载体 [5],其组织方式与内容设计容易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社交体验。但当下不少高校校园活动存在缺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其问题主要有:内容脱离学生兴趣,过于侧重教育性和政治性,忽略实际需求;形式也较为单一,多为“大水漫灌”式集体参与,缺少那种小而精、有针对性的深度社交机会;评价机制往往也不合理,重人数和场面热闹,未考虑学生真实体验与社交成效;此外,许多信息宣传不到位,使得许多学生对活动毫不知情。
参与机制上,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因课程紧、专业性强,参与积极性较低;不同的年级也有差异,新生和毕业生因适应或求职需求参与多,中间年级较冷淡;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多数活动集中在课业压力大时,导致实际参与率低。此外,“面子社交”普遍,部分学生为完成任务或塑造形象参与活动,并非真心想建立人际关系,这种功利态度削弱了校园活动的社交功能。
2.4 社会环境变迁与代际差异
社会环境变迁与代际对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四点:一是城市化加速使家庭结构小型化,脱离了传统的大家庭支持,大学生习惯小范围、精准化社交模式;二是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社会交往功利性增强,大学生社交更重实际利益与资源交换,情感联结被弱化;三是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独生家庭学生早期缺乏同伴互动经验,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交往;四是网络文化兴起,带火的“宅文化”“独文化”,也让一些大学生变得更习惯独处,进一步消解其参与实体社交的内在动力。
代际差异也是关键因素。当下大学生多为“00 后”,成长于物质丰富、网络普及的环境,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自我意识更强、忍耐度更低、成就期待更高。这些代际特征让他们在社交中更倾向选择契合兴趣与价值观的小众圈层,而非参与传统集体活动。同时,对个性化与差异化的追求,使他们更愿保持独立。
3. 大学生社交疏离现象的干预策略
应对大学生社交疏离问题,应构建一个涵盖个人、校园、活动与社会等多维度的整合性解决方案。干预策略应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深度社交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3.1 个人层面的心理调适与技能训练
个人层面干预应聚焦大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交能力的提升,来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建立起良性的人际互动模式。主要通过“赋能”,即通过教育与训练增强学生改善社交状况的主动性与能力。
想有效提升社交能力,大学生首先需要对自身有个清晰认识,如性格、价值观念、情绪和反应习惯等,尤其是社交情境中的行为倾向。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6]、团体辅导等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探索,识别社交好坏 。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助学生准确评估社交情境,减少无谓的回避行为。具体方法包括:记录日常社交中的经历与感受(类似日记)、参考专业或信效度较高的性格测试、参与模拟社交场景的角色互换体验等。
社交焦虑多源于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和对失控的担忧,因此,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训练很关键,可通过系统方法缓解。可以学习并掌握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核心思想:即学会识别并挑战那些不符合现实的担忧念头、建立更加客观的想法。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可让学生社交前保持平静。高校可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教授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调节方法。
很多大学生并非不想社交,而是缺乏主动交流、倾听、非语言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技能。可以在小型团体活动中融入有针对性的训练环节,配合必要的认知调整指导,帮助有社交困扰的学生进行系统练习。实践中可采用“同伴教育”,让社交能力强的学生与有需求者结对指导。
3.2 校园环境优化与宿舍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日常主要活动空间,其物理布局与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社交行为。优化校园环境,尤其是宿舍文化,是干预大学生社交疏离的重要着力点。
高校有必要在宿舍硬件设置上注入更多交往元素。如设置舒适的公共休息区、小型厨房、配有简易设施的 小型活动室等,为学生走出房间创造物质条件。在分配宿舍时,可以尝试打破传统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的固化组合模式,有目的地穿插不同学科背景和年级的学生,以增加宿舍内部成员的多元性,自然孕育更广泛的日常互动可能。对已形成的封闭宿舍群体,可鼓励宿舍轮换或开展跨宿舍合作项目,打破社交壁垒。
宿舍文化建设是精神内核,也是大学生社交重要起点。但当前大学生中宿舍间“毗邻而不相亲”现象凸显,几乎成为高校宿舍楼道中一种普遍而尴尬的默认景观,显著制约了宿舍本应具有的社区化支持网络的形成。
3.3 基于活动机制创新的沉浸式社交场景营造
针对当前校园活动吸引力不足、参与度低问题,需从内容设计、参与机制、评价体系三方面创新,打造契合 α00 后”认知模式的社交场景。 ① 内容设计上,要结合专业与文化,贴近学生需求。例如计算机专业,开展代码创意赛,挖掘校园话题如“校园文创设计”鼓励创意落地,同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7],像用编程还原传统工艺模型、以文创展现非遗符号,提升活动内涵与文化认同;②参与机制方面,打破固有圈子,激发参与动力,采用“组队盲盒”随机匹配成员,设置“任务闯关”机制,完成课堂、实验任务可解锁活动资格并与平时成绩挂钩;③评价体系要多元综合、注重实效,引入“同伴互评 + 成果量化”,组员根据协作表现打分,结合活动成果(如代码质量、文创作品)及课堂、实验表现综合评定,增强评价的真实性与激励性。
3.4 社会支持系统完善与协同育人网络构建
突破校园边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社交能力培养生态。如进行产业联动,引入行业前沿项目,结合专业课程,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程序开发、项目实践,企业导师进课堂指导,将行业标准融入平时成绩评价;携手社区,开展公益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活动,搭建学生服务社会与实践社交的平台,社区反馈实践表现,作为成绩评定参考;进行家校协同,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线上家长会、成长分享会,让家长了解学生校园表现,协同引导学生社交成长,建立“校园- 企业- 社区- 家庭”成果互认机制,形成资源互补、能力共育的支持网络,为学生专业发展与社交能力提升提供持续社会支撑 。
当代大学生显现的社交疏离现象,是数字化生存方式深度演进与个体心理适应机制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个人心理调适、校园环境优化、活动机制创新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多维度干预,从而助力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社交中平衡发展,实现社会适应与人格完善,为高校构建人文校园提供路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 超四成青年称自己存在社交恐惧症,“社恐”是病吗?
[2] 陆珠希 , 钱光辉 . 场域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学生“弱参与”行为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5, 41 (07): 154-156.
[3] 邓楚云 . “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班级自主管理机制探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19, 2 (05): 177-178.
[4] 陈相言. 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实务研究[D]. 云南大学, 2022
[5] 解恒岩 , 张霞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探析 [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24 (03): 38-41.
[6]刘倩倩.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情绪管理训练课程探索 [J]. 科教导刊(下旬刊 ), 2020, (33): 181-183.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1.084
[7] 陈冰亚 , 张培坤 , 苏婉卓 , 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社团活动实施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8 (18): 136-139.
基金项目:深度学习与应用,2023XHHKC15。
作者简介:钱凯(1992.01),男,安徽池州,硕士,助教,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