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视域下登临诗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策略
严菊爱
惠州市第八中学 516000
登临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登高望远”的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情怀与哲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登临诗感受文化魅力、提升审美能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教学仍存在系统性问题,制约学生鉴赏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有效培育。
一、问题诊断:传统登临诗教学的三大困境
笔者发现,传统登临诗教学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层面存在系统性问题,制约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碎片化,缺乏整合比较
教学多采用逐篇讲解,偏重词句释义而忽视文本关联。学生能够理解单篇中如“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却难以从意象选择、情感基调与艺术手法等维度横向比较杜甫、王安石与陈子昂的差异,偏离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比较阅读”要求。
(二)理解浅表化,思维层次不足
由于教学缺乏深度引导,学生普遍停留在诗句翻译和机械记忆层面。例如,多数学生将“会当凌绝顶”简单理解为登顶泰山,而未能结合杜甫青年时期的落第经历体悟其人生象征意义。课堂缺乏深度比较,限制审美与思维能力发展。
(三)素养与实践脱节,迁移应用欠缺
教学流程固化于“诵读—讲解—背诵”模式,缺乏将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素养转化为真实语用行为的活动。学生可背诵“不畏浮云遮望眼”,却难以将“浮云”所喻指的阻碍与自身学习生活相联系;课堂也较少开展配图、配乐、朗诵等实践任务,导致核心素养未能真正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价值观念中。
二、策略重构:比较阅读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实践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在设计课例时以比较阅读为核心方法,以项目式学习为实施框架,对登临诗教学进行重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在真实任务中开展深度学习。
(一)项目驱动:真实情境促进能力整合
本项目以“登高抒怀诗我来诵”短视频比赛为总任务,构建“输入—转化—输出”三阶递进的任务链,实现比较阅读与项目实践的有机融合。
1. 任务设计的三大原则:
(1)目标导向:每一子任务紧扣比较能力培养。例如输入阶段借助比较阅读表分析意象、情感与手法异同;转化阶段则依据比较结果开展选图配诗、择乐诵诗等活动。
(2)跨学科融合:整合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元素,引导学生从配乐、构图等多维度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
(3)可操作性:任务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从表格辅助的比较分析逐步过渡到短视频的自主创作,确保学生能力在实践中循序提升。
2. 三阶任务链的具体操作
输入阶段:学生诵读诗歌,完成比较阅读表,学习从意象、情感、手法三个维度比较诗歌异同。
转化阶段:开展选图配诗、择乐诵诗活动,运用比较结果选择与诗歌情感、诗人境遇匹配的跨学科元素。
输出阶段:制作包含朗诵、解说的短视频,综合比较分析,解说诗歌的异同及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就《登飞来峰》的配图选择展开讨论:
师:“有同学为《登飞来峰》配了‘云海缭绕’图,也有同学选择‘旭日东升’图。你更支持哪一种?请结合比较阅读表中诗人境遇一栏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云海’更贴切,因为‘不畏浮云’中就有‘云’。”
生2:“但我从注释中了解到王安石写诗时正推行新法,充满信心。
闻说鸡鸣见日升’写的正是黎明景象,所以‘旭日东升’更能代表他希望改革成功的心情。”
师:“说得很有见地。选择意象不仅要看字面,还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与诗歌的整体情感——这正是比较阅读带给我们的启发。”
(二)比较支架:借助结构化工具推进思维深化
为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诗歌异同,笔者开发了结构化的比较阅读表,引导学生从零散感悟走向系统分析。该表格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意象选择:关注诗人如何借景抒情,分析不同意象背后的情感差异;
情感表达: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揣摩诗歌的情感基调;
艺术手法:识别并理解不同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通过示范引导、小组合作和全班分享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探讨“为什么‘浮云’在《登飞来峰》中象征保守势力?”通过文本分析和注释解读,得出结论:“浮云”象征改革路上的阻碍,而“最高层”代表政治理想,显示出诗人的坚定与自信。
2. 比较思维的培养路径
(1)示范引导:教师率先以《登幽州台歌》与《望岳》为例,示范如何从意象、情感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填写表格,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例如探讨“为什么‘浮云’在《登飞来峰》中象征保守势力?”
生1:注释说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很多人反对他。
生2:“遮望眼”说明这些困难阻碍他实现理想。
结论:“浮云”象征改革路上的阻碍,而“最高层”代表他的政治理想,显示出诗人的坚定与自信。
(3)全班分享:各组展示比较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阅读的方法与价值,例如“比较不仅在于发现异同,更在于追问差异背后的原因”。
(三)多元评价:以评促学,保障素养落实
为全面评估学生比较阅读能力与项目成果,笔者设计了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质量和文本证据意识;终结性评价则从比较理解、审美创造、文化传承和技术呈现四个维度对学生的短视频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论与启示
本次课例表明,比较阅读与项目式学习融合能有效解决传统登临诗教学碎片化、浅表化问题。其价值在于以真实项目驱动比较学习,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借助跨学科和结构化工具,使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评;通过多元评价,实现以评促学、促思,保障育人实效。笔者也意识到,比较维度可更开放,技术融合可更深入。未来拟将本模式拓展至边塞诗、咏物诗等教学,为古诗文教学提供更多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夏雪梅 .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 [M].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8.
[3] 王荣生 .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4] 余映潮 .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 ,2023(05):45-48.
[5]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