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背景下面向“ 一带一路” 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黄俐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0
一、数字贸易与 “ 一带一路” 对高职商务英语师资的能力要求
(一)数字贸易催生的师资数字素养新需求
数字贸易以技术重构贸易流程,要求高职商务英语师资突破传统语言教学,兼具数字贸易实操与数字化教学能力:需掌握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数字营销工具使用,结合英语能力对接新型业务;会用在线平台与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教学场景。同时,还需储备跨境数据安全、数字知识产权等法律知识,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合规意识。
(二)“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师资跨区域能力要求
“一带一路” 沿线国差异显著,师资需具备“区域化”能力:精通英语并熟悉区域语言特点,应对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商务实践中结合区域规则设计教学;还需以跨文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商务逻辑,契合 “民心相通” 需求 [1]。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师资能力结构与数字贸易需求脱节
当前高职商务英语师资多为“语言类背景”,据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指委 2023 年调研, 80% 以上教师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仅 15% 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等商务相关背景,有数字贸易实操经验的不足 10% 。这导致教学内容滞后,多数教师仍聚焦“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理论”等传统课程,难以胜任跨境电商运营、数字营销等数字贸易核心技能教学。
部分院校虽开设数字贸易相关课程,但因教师缺乏实操经验,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困境。比如“跨境电商英语”课上,教师仅能讲解平台基础操作,无法指导产品关键词优化、跨境广告投放等核心训练;“商务数据分析”课中,仅能传授 Excel 基础操作,对 Python、Tableau等专业工具应用不足。
(二)教师“一带一路”区域化能力储备不足
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多元市场需求,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在区域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知识储备方面,多数教师对沿线国家商务规则、市场特点、文化习俗的认知仅停留在“常识层面”,缺乏系统深入了解。例如讲解“东南亚贸易”时,只能笼统介绍市场概况,无法说清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关税差异,也不熟悉 Shopee、Lazada 等当地电商平台运营规则,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实践经验方面,因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合作不深,教师鲜有参与跨境商务项目的机会,只能通过文献、案例视频获取间接经验。如讲解“国际货运代理”时,无法结合“中国—中亚班列”货运流程、报关要求等实际案例,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跨境物流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层面,难以形成实操能力[2]。
(三)师资培养机制与产教融合脱节
当前高职商务英语师资培养以“校内培训”为主,缺乏与企业、行业的深度联动。培训内容上,多聚焦“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思政融入”等理论,对数字贸易、“一带一路”跨境商务等实操内容培训不足;即便开展相关培训,也多是“专家讲座”“线上课程”,缺少沉浸式实践环节,教师难将培训内容转化为教学能力。校企合作层面,虽多数院校与本地企业有合作,但多停留在“学生实习”“企业专家进课堂”等浅层,缺乏针对师资培养的深度机制。企业极少参与师资培训方案制定,未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岗位;部分教师的“企业实践”仅是短期参观,而非顶岗实践,难以深入参与跨境电商运营、国际商务谈判等核心业务。此外,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院校、企业合作少,教师缺乏赴沿线交流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化”能力不足问题。
三、面向“ 一带一路” 数字贸易的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一)构建“数字 + 商务 + 区域”的师资能力体系
高职院校需结合数字贸易与“一带一路”需求,重构商务英语师资能力体系,明确三大核心能力目标:一是数字贸易实操能力,教师要掌握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数字营销工具使用及跨境数据合规技能,能独立完成数字贸易全流程业务;二是跨区域商务能力,需熟悉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贸易规则、市场需求与文化习俗,能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数字化教学能力,要会运用虚拟仿真、混合式教学等方法,搭建“真实场景化”教学环境。
为落实这一体系,院校可联合行业协会与头部企业制定《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能力标准》,将数字贸易技能与“一带一路”区域知识纳入师资聘用和考核核心指标。招聘时优先录用有跨境电商企业工作经历、持有“跨境电商师”等证书的人员;职称评审与绩效考核中,把数字贸易课程开发成果、指导学生参与“一带一路”跨境商务竞赛成绩作为重要依据,推动教师主动提升能力。
(二)打造“校企协同 + 国际交流”的师资培养模式
针对师资实践能力不足,院校可构建“校内培训 + 企业实践 + 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校内培训方面,联合阿里巴巴国际站、连连支付等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开发实操课程,如开展“跨境电商全流程实操训练营”,由企业导师带教师完成店铺注册到订单履约全流程;开设“一带一路”区域商务研修班,邀请沿线企业高管讲解区域市场特点。
企业实践上,建立“教师顶岗实践”长效机制,与Lazada 中国总部、Aramex 中国分公司等“一带一路”沿线在华企业合作,提供 3-6 个月顶岗岗位,让教师深度参与跨境电商运营、国际商务谈判等核心业务,实践后需结合经历开发校本教材,如《中东跨境电商选品与营销》。
国际交流层面,与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建立“师资互派”机制,每年选派教师赴合作院校交流,调研区域市场;同时邀请沿线院校教师来校授课。还可组织教师参与中国—东盟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际会议,拓宽视野、积累资源。
(三)完善“产教融合 + 多元评价”的师资保障机制
院校需构建完善保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建立“校企共建师资发展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投入资源,企业提供技术、实践岗位,学校负责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如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共建中心,联合开发“数字贸易英语”等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实战项目,实现“教学—实践—就业”衔接。
另一方面,改革师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实践性”标准,打破“重科研、轻实践”导向,将行业服务能力、实践教学效果、企业认可度纳入核心指标,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成果、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均纳入考核,结果与绩效、职称挂钩;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评估教师能力,确保公平客观。
结论:
数字贸易与“一带一路”融合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需向“数字素养 + 区域商务能力 + 实践教学能力”复合型转型。当前师资在能力结构、区域知识、培养机制上存短板,难适配人才需求。通过构建“数字 + 商务 + 区域”能力体系、“校企协同 + 国际交流”培养模式及“产教融合 + 多元评价”保障机制,可提升师资素养,实现教学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参考文献
[1] 李雪莲 , 秦仕贤 .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 背景下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1):51-53.
[2] 王春香 .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3(01):34-36+57.
基金: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专项课题“数字贸易背景下面向“一带一路”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改革研究”(课题编号:XJK24BZJ030)